年輕人撐起武漢的一片天
年輕人撐起武漢的一片天
我知道這座城市的故事
我熱愛這座城市的土地
我喜歡這座城市的風光
我欣賞這座城市的文化
——一個生活在武漢90后的自白
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獨特的使命,一代人總有一代人不凡的價值。80/90后,曾經的“寶寶”們如今已長大成人,他們雖沒吃過物質短缺的苦,但他們面臨著更快速、更復雜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生活環境、讓他們思維和眼界更加開闊,創新能力更加突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成為社會各領域的“主力軍”,也成為了解決時代課題的關鍵因素。
他們快速的向北上廣深一線和杭州、武漢、成都、重慶等新一線城市聚攏。以武漢為例,自2017年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以來,僅兩年間留漢大學生總數就達到70萬。“新政”實施當年,武漢戶籍人口創下5年來的峰值,青年人口占到全市的31.3%。
因為年輕,武漢被多家媒體評選為最具活力的城市,上榜“中國最適合年輕人定居創業的6大城市”“中國年輕人最喜歡的5座城市”,英國《自然》雜志去年評選全球科研城市50強,武漢排名全球第19、中國第4。
充滿活力的武漢和生活在武漢的年輕人,雖在今年年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風雨過后,他們也迎來更多的機遇。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或許不會有人真正去審視一個城市核心的動力,或許不會有人真正去了解新時代的年輕人,或許他們身上永遠印著自私、手機族、非主流等標簽。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他們為自己“代言”機會,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擔當與責任;用飽滿的“精氣神兒”展示著活力與干勁;用開闊的眼界和思維發揮著創造力;他們是重要的“武漢分之一”。
年輕人用擔當與武漢并肩作戰
同呼吸,共命運,武漢“生病了”,作為每一個“武漢分之一”的年輕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讓它盡快好起來。一線的醫護人員、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社區的志愿者、保障供給的一線員工、快遞員、送餐員等等,每個行業都能看到年輕人勇往直前的身影,他們在用自己的擔當和武漢并肩作戰。
高速路卡口的年輕身影,志愿者郭曉峰是一位來自安徽的年輕的足球教練,他每天凌晨2點才能到家。
火神山醫療保障隊伍中的年輕身影,志愿者李常彥是一名東風本田沖壓線的工人,他活躍在各種醫療物資的搬運中。
外賣隊伍中的年輕身影,來自甘肅的外賣小哥梁長青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堅守在武漢。
社區消毒一線中的年輕身影,從事東風本田研發工作的志愿者崔云疆,每天身背45斤重的消毒器材,為社區進行消殺工作。
回首疫情嚴重時期,武漢的很多年輕人走出家門,不顧危險,任勞任怨的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個體的力量很渺小,就如同一個小水滴,但當渺小的個體匯聚,便成了滾滾洪流,武漢迎來解封和重啟,年輕人的力量功不可沒。
年輕人用干勁助武漢復蘇
現在的武漢正在加速重啟,復蘇的各行各業涌動著年輕人活力和干勁。
以培養12000多名員工的武漢龍頭汽車企業東風本田為例,他們的員工平均年齡是26歲,可以說這是一支“90后隊伍”。
正是因為年輕,東風本田成了武漢解封后復工復產最快速的企業之一,三個工廠的機器在這些年輕人的操作下迅速運轉,復工20多天后,這些年輕人讓產能恢復至節前的巔峰水平,每分鐘平均下線3輛新車,每天產能達到3000多輛。一輛輛年輕人喜歡的CR-V、思域、XR-V等明星車型,從他們的手中走下生產線,走向特約店、走進消費者。
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們充滿干勁,房貸車貸有了著落,孩子的奶粉錢、學費不再是問題,也不用再為孝敬父母的零花錢勒緊褲腰帶。
他們的干勁不僅為自己疫后生活帶來起色,千萬名“東風本田分之一”匯聚成“武漢分之一”,也為武漢的經濟復蘇帶來力量和信心。
他們有壓力更有動力,他們在這座古老與現代融合的城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見證參與了這段歷史,是一種不凡的經歷,更是一種特殊的成長。
武漢雖然遭到短暫的挫折,但再度騰飛是必然之勢,而再度騰飛的核心力量將是這些年輕人,和以年輕人為核心生產力的龍頭企業。
雨潤萬物、萬象更新,今天武漢的經濟、商業、工業正在有序且加速復蘇;未來“九省通衢”的中部重鎮必將再創輝煌。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