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集體“擁抱變化”,此輪變化將觸及產業核心
2021上海車展前夕,汽車行業風起云涌。
以“擁抱變化”為主題的今年車展,也正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階段性的一次集體展示。不僅是智能化、數字化的高度融合,在碳中和的大命題下,綠色化、低碳化也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考量目標。多重挑戰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低排放的發展路徑該如何實現?
全球汽車市場開啟“脫碳”潮
“碳中和”對于汽車行業而言,無疑是能源革命、產業變革的加速器。2020年1月,歐盟將成員國新生產的乘用車碳排放上限從每公里130克下調到95克,政策推動下,各個汽車品牌紛紛提出了碳中和目標。
寶馬集團承諾2030年實現單車二氧化碳較2019年至少降低三分之一;奧迪計劃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奔馳計劃2022年所有歐洲工廠實現碳中和,2039年實現全面碳中和。
同樣,碳中和事業被列為我國十四五重點規劃之一,自主汽車品牌也紛紛開始了“脫碳”進程。比亞迪宣布啟動企業碳中和規劃研究;長城汽車發布氫能戰略,計劃未來在氫能領域投入超30億元,并在2021年推出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 一汽-大眾提出了在2030年完成碳中和的目標;廣汽集團剛剛發布動力電池及電芯自研的“中子星戰略“等等;吉利汽車和騰訊攜手探索建設碳中和開放平臺,推動汽車全產業鏈的低碳排放等等……汽車產業的“脫碳”進程已經全面開啟。
減碳路徑值得深度探索研究
從汽車全生命周期來看,二氧化碳的排放涉及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供應鏈、生產制造、使用等。這也是下一步減碳工作的幾個重點關注領域,包括汽車能源清潔化、汽車使用周期的低碳化以及生產和供應鏈綠色化。
電動車的市場增長從量變進入質變,但是電池產業相關問題仍需解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實現碳減排的最主要方式。在碳中和目標及“雙積分”等政策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在車圈博得一席之地;東風嵐圖、廣汽埃安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紛紛亮相;恒馳汽車、智己汽車等車圈新玩家,包括剛剛宣布造車的小米,也都瞄準了新能源汽車賽道。和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在實現動力轉化的過程中碳排放極少,但在我國以火電為主的電能供應模式下,提升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是個難題;另外,廢棄電池回收處理技術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也增加了新能源汽車的碳排放。
汽車使用量隨經濟增長而增長,智慧交通網絡將是高效低碳運行的基礎。汽車使用周期的低碳化是相對較難掌控。因為這個環節,汽車已經到了消費者的手中,所以引導消費者樹立低碳出行觀念非常重要。完成這項工作,一方面需要汽車行業推動充電、換電等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和普及率,提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在車企用戶運營的過程中,也應該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用戶低碳出行。此外,緩解交通擁堵也是降低汽車使用周期碳排放的重要方式,而這有賴于智能網聯汽車和智慧交通系統的發展。
生產和供應鏈環節減碳亟待數字化的工具體系。生產和供應鏈環節的碳排放,在汽車產業中占比不算高,但仍不能忽視。在生產環節中,提升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是有效的手段,2020年初,沃爾沃成都工廠通過百分百使用清潔電能,成為國內首個電能零排放汽車制造基地。從供應鏈減碳的角度來說,從產品設計階段開始就要系統考慮原材料的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碳排放造成的影響,力求盡可能少用或不用高碳排放的原材料。為此,建立碳消耗的計算和追蹤體系,實現碳排放的數據透明化和可追溯化就變得非常重要。
總之,汽車產業的碳中和是個系統性的復雜工程。變化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是科技的深度融合,創新的發展機遇。低碳化、綠色化發展不僅帶來的是能效的升級,更重要的是,數字化技術帶來的體系化、系統化的升級。
4月20日,由騰訊聯合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上海車展主題活動,“擁抱變化,擁抱綠色發展—— 碳中和驅動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論壇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洲際酒店舉行,共同探討碳中和愿景下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敬請關注。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