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發展現狀:智能化競爭加速,數字人才短缺加劇
4月18日,以“擁抱汽車行業新時代”為主題的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本屆展會展出整車1500余輛,其中新能源車占比超過一半,電動化、智能化不但是本屆車展集聚人氣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各家車企角力比拼的最大焦點。
據了解,在本屆車展上以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不約而同地將智能駕駛作為賣點之一,包括激光雷達、全場景輔助駕駛、超級智能四驅系統等創新技術爭先登臺。雖然只有十余年發展歷程,但智能汽車(含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車聯網)引領的技術變革,不僅推動產品形態發生變化,也加快了產業鏈邊界和供應模式的重塑,例如大批互聯網、軟件、通信、芯片公司等跨界進入汽車行業,使得智能汽車產業鏈更加縱深復雜,橫跨車輛工程、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通訊工程等多個領域,呈現交叉、融合等多重特性。
而隨著智能汽車產業加速發展,與汽車智能化關系密切的數字人才卻正陷入短缺困境。人瑞人才與德勤中國聯合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智能汽車企業表示未來數字人才缺口將占到公司員工總量10%以上,約43%的企業判斷未來數字人才缺口將超過20%。未來數字人才已經成為影響智能汽車產業長足發展的核心挑戰。
《報告》指出,行業目前的人才總量和人才結構仍構建于傳統汽車制造業基礎上。截至 2020 年末中國汽車整車制造行業從業人員約 550 萬人,行業人才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含量低。根據人瑞人才與德勤中國的調研顯示,46% 的智能汽車企業表示數字人才占公司整體員工數量比例不到 10%。另外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統計,智能汽車相關研發人才僅占據全行業研發人才的 7.3%,表明目前行業人才儲備以傳統技術為主,在應對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上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
《報告》顯示,智能汽車產業鏈上中下游在人才需求上各有側重。上游主要從事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智能軟件的設計和開發,因此對研發崗需求集中,且側重人才的軟硬件復合能力。中游涉及軟硬件系統集成、測試、驗證和整車制造等環節,因此對研發和制造序列崗位存在需求,強調人才的集成和工程化能力。下游涉及整車銷售、售后、客戶運營和服務等,崗位序列更為多元和分散,用人方普遍看重目標人才的軟性技能。此外,無論企業處于上中下游哪一環節,均對數字技能 (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等)存在較強需水。因此諸如大數據平合架構師、數據挖掘工程師等底層技術人才需求將貫穿產業鏈始末。
目前由于智能汽車行業普遍處于產業化初期,企業仍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因此對研發類人才的需求強烈。人瑞人才的調研顯示,60%以上的智能汽車企業表示研發類數字人才最緊缺。嵌入式軟件開發工程師、智能網聯工程師的緊缺程度最高,其次是汽車電子電氣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和智能駕駛系統工程師。未來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企業行業人才結構將由典型的金字塔結構演變為橄欖型結構,掌握數字技術的中高級技能人才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為了幫助數字人才科學、客觀地認知自身情況,更加精準地描繪數字化崗位所需的人才畫像和企業的客觀需求,《報告》創新推出“井”型數字人才的概念,助力在合理預期的基礎上實現“雙向精準匹配”的人才選拔。
以“嵌入式軟件工程師”崗位為例,《報告》提供了相應的數字人才勝任力模型:一是基本特征,包含專業背景、工作經驗、熱招城市、薪酬水平;二是軟性技能,包括團隊合作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英語能力;三是業務能力,例如設計和編碼、測試和調優能力等;四是數字能力,包括精通C語言編程、擁有基于AUTOSAR架構的開發經驗等。
除了嵌入式軟件工程師崗位,《報告》還選取了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汽車電子電子工程師、自動駕駛測試工程師和自動駕駛系統工程師來呈現企業對上述崗位目標的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
據了解,《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不僅關注智能汽車行業發展,更聚焦數字中國建設,同時對包括互聯網、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金融等11個重點產業的數字人才發展作出全面梳理與分析。《報告》的出品方人瑞人才與德勤中國試圖通過此次研究,觀察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現狀,發掘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問題,分析數字人才現狀與發展趨勢,并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數字人才發展問題解決方案,助力更多的企業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也為更多的數字人才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