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吉利汽車宣布自研星睿大模型與DeepSeek R1完成深度融合。這看似尋常的科技合作,實則在汽車行業投下一枚深水炸彈——當座艙里的AI不僅能聽懂人話,還能預判需求,汽車的智能化終于從“功能堆砌”走向“情感共鳴”。這場被稱為“汽車AI的iPhone時刻”的變革,正在重塑人與車的關系,也讓消費者面臨全新選擇。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4/c4/481685253_1739505316382_830x600.png)
一、從“工具”到“管家”:汽車AI的進化論
傳統車載系統的交互邏輯,像極了初代按鍵手機:用戶需要精準說出“打開空調23度”這類結構化指令。而吉利與DeepSeek的合作,通過多模態融合+場景化推理,讓AI能理解“我有點悶”這類模糊表達,自動觸發開窗、調溫、座椅通風等復合操作。這種跨越的背后,是DeepSeek R1模型的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MLA)架構突破——它像給AI裝上了“思維導圖”,將長序列數據處理效率提升60%,讓車輛能同時解析語音、攝像頭、傳感器等多維度信息。
更關鍵的是,這套系統能調用約2000個車載接口,覆蓋從動力控制到售后服務的全鏈路功能。想象這樣的場景:暴雨天車輛自動關閉天窗并切換雨刮模式;根據日程提前規劃充電;甚至在感知到駕駛員疲勞時,主動播放提神音樂并建議休息站路線。這種“無感服務”正在重新定義“智能”——汽車不再是等待指令的機器,而是懂得主動關懷的出行伙伴。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4/c4/481685226_1739505317968_830x600.png)
二、消費者的三重獲得感
1.交互自由度的質變
當“可見即可說”打破功能邊界,用戶不再需要記憶繁瑣的語音指令樹。測試者曾對銀河星艦7隨口抱怨“座椅太硬”,系統隨即調整座椅支撐度并推薦附近按摩店——這種類人對話能力,源自DeepSeek R1的多Token預測(MTP)技術,讓AI能結合上下文生成連貫回應,而非機械的預設回復。
2.用車成本的隱性降低
通過場景化能源管理,系統能基于導航數據優化油電分配,將混動車型饋電油耗控制在2L/百公里級別。更值得關注的是,DeepSeek的FP8混合精度訓練技術讓模型運行成本降低90%,這意味著車企無需將算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也為后續OTA升級留下空間。
3.安全維度的升維
星睿AI與神盾電池系統的聯動,可實時監控電池健康狀態,在潛在熱失控前主動預警并導航至維修點。這種“預防式安全”相比傳統故障報警,將風險處置窗口提前了72小時。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4/c4/481685262_1739505318868_830x600.png)
三、購車避坑指南:AI時代的新消費邏輯
當車企紛紛將“大模型上車”作為賣點時,消費者需要穿透營銷迷霧,從三個維度判斷真偽:
1.技術底座是否自主可控
吉利的成功在于其耕耘三年的星睿AI技術體系,包含車控大模型、端側模型、智算中心等完整閉環。若某品牌僅通過API調用第三方模型,可能出現“聽懂但不會做”的尷尬——就像手機裝了個無法調用硬件的Siri。
2.硬件是否預留進化空間
DeepSeek R1的MoE架構(混合專家模型)雖降低算力需求,但仍需高通8295級別芯片支撐。購車時應關注車機芯片算力(TOPS值)、傳感器數量等硬件指標,避免“軟件超前,硬件拖后腿”。
3.數據隱私的透明程度
能分析用戶日程的AI必然涉及隱私數據。吉利通過車載衛星通信+本地化部署,將敏感數據存儲在車端而非云端。消費者需確認車企是否提供“數據沙盒”功能,允許自主選擇信息共享范圍。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4/c4/481685263_1739505319767_830x600.png)
四、未來的方向盤該握在誰手中?
這場AI革命正在改寫行業規則:當大眾引入ChatGPT、寶馬押注Alexa時,吉利選擇將DeepSeek能力蒸餾到自有模型中,既避免受制于人,又保持功能獨特性。這種“軟硬協同”的生態力,或將成為車企新護城河。
對消費者而言,選擇一輛“會思考的車”不再是科幻體驗,但需警惕“偽智能”陷阱。真正有價值的AI,應該像副駕上的老司機——不需要你說明白每句指令,卻總能提前遞上那杯溫度剛好的咖啡。當汽車開始懂得“察言觀色”,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機器不再冰冷,出行充滿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