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后發選手,小米汽車堪稱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現象級玩家”,去年該品牌首款車型SU7一炮而紅,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該車共交付136,854輛,未交付的訂單仍積壓如山。今年以來,小米SU7依舊延續了其強勢表現,1月份交付量再次超過了2萬臺。在3月18日,雷軍更宣布將全年交付目標從30萬輛上調至35萬輛,彰顯對市場的強勢信心。

然而,就在小米汽車銷量高歌猛進,雷軍加碼全年銷量目標之際,小米集團卻于3月25日拋出42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97億元)的配股計劃,引發市場震動。回望過去,距離其2020年240億港元造車專項募資已逾四年,本次配股事件的背后究竟是資金鏈告急,還是為下一階段擴張蓄力?
先舊后新
據了解,小米此次配股采用港股市場常見的“先舊后新”策略,既快速融資又避免控制權稀釋。該策略主要有兩步,第一步“先舊”,雷軍通過控股公司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將持有的8億股(占已發行股本3.2%)以每股53.25港元配售給機構投資者,較前一日收盤價折讓6.6%,募資425億港元。第二步“后新”,小米向雷軍發行同等數量新股,使其持股比例從24.1%微降至23.4%,但憑借A類股份(每股10票投票權)的設計,其投票權僅從64.9%降至64.1%,仍保持絕對控制。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既能避免實質減持,又能迅速為集團注入資金,堪稱資本運作的經典案例。這次精彩的操作展現了雷軍本人對于資本市場運作的深刻洞察,同時也暴露出了小米方面對于資金的迫切需求。
小米真的缺錢嗎?
根據小米2024年財報顯示,其賬上依舊躺著超1700億元的資金,這讓我們不禁好奇小米或者說雷軍為何要打配股這張牌,是雷軍想套現,還是小米目前很缺錢呢?個人認為,答案是后者。

細究小米財務結構后我們發現,其流動性壓力不可謂不大。雖說小米當前擁有超1,700億元的現金儲備,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短期投資和定期存款,實際可動用的資金比較有限,有數據顯示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336.61億元,不足總儲備的五分之一。
其次是汽車業務的虧損,盡管小米SU7訂單火爆,上市首年銷量便突破10萬臺大關,助力小米2024年在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上收入328億元,但該業務板塊依舊凈虧損62億元,平均每賣一輛車虧損4.53萬元。如果按照小米今年的規劃進行產能爬坡,其年虧損有可能會突破100億元。
再者是研發端的投入高壓,早在多年之前,小米方面便表示,2021~2025年期間將投入1,050億用于研發。2024年小米的研發投入金額為241億元,同比增長25.9%。今年小米又計劃研發投入超300億元,這一數字與小米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儲備近乎持平!
與此同時,產能擴張也迫在眉睫。目前,北京一期工廠已滿負荷運轉,二期工廠近日又爆出擴建計劃,用地面積從原先的53公頃擴展至約105公頃,直接來了個超級加倍。
由此來看,當前的小米雖然是家大業大,資金充足,但是各個方面都需要用錢,如果什么都不干,年底大概率會搞出不小的資金窟窿。因而,配股融資自然成為了其填補資金缺口、支撐戰略野心的必然選擇。
一場不能輸的“賭局”
“我愿押上人生全部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雷軍的這句宣言,在此次配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車叔個人認為,造車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戰役,強悍如特斯拉也是經歷10多年才開始盈利,當年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的造車新勢力如今死的死,殘的殘,目前真正實現年度盈利的有且只有理想一家。
說到底,小米本次配股操作的核心邏輯是“以空間換時間”,配股完成后,其資產負債率預計下降2-3個百分點,可讓財務結構更健康,亦為后續的借貸融資預留空間。同時小米也可憑借這筆資金在AI等業務方面加大研發,為未來的競爭打下基礎。當然這番操作之后短期估值承壓是必然事件,此外小米也需要背負更大的風險,如果造車持續虧損,或者是針對新技術的研發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小米可能會陷入到融資-燒錢-再融資的惡性循環。可以說,小米汽車能否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跑通商業模式,完成盈利,或許將直接取決于這筆資金的使用效率。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小米的425億配股絕非簡單的圈錢行為,而是一場關乎生死的戰略押注。這場賭局的成敗,將決定小米能否從跨界鯰魚蛻變為車圈巨頭。若雷軍賭贏,小米將是下一個特斯拉;若賭輸,則可能成為下一個樂視。無論如何,雷軍的這場賭局注定將被寫入中國汽車工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