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下盤功夫 轎車常用懸掛結構解析
2012-08-22 11:32
出處:pcauto
作者:常慶林
責任編輯:常慶林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4頁)
|
● 雙叉臂式前懸掛:
雙叉臂式(Double wish bone)前懸掛又叫做雙A臂或雙叉骨。這種懸掛形式可以看作是麥弗遜式懸掛的升級版本。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麥弗遜式前懸掛充當主銷的減震支柱其承受橫向沖擊力的能力較弱,應用范圍被局限于質量較輕的中小型車。而為了滿足質量較大、動力更強的大型車對懸掛剛性及耐用性的要求,雙叉臂式懸掛應運而生。所以在20萬以上的大型車中,絕大部分都采用了雙叉臂式前懸掛。
雙叉臂式懸掛由上叉臂、下叉臂、擺動軸承、減震支柱(螺旋彈簧和減震器)組成。雙叉臂式前懸掛的減震支柱只承擔車身重量。而車輪作用于懸掛的橫向和縱向應力均由上叉臂和下叉臂承擔。和麥弗遜式前懸掛相比,雙叉臂式前懸掛結構更為“牢靠”。由于各個部件僅擔當單一的功能,因而雙叉臂式懸掛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更高。
雙叉臂式懸掛不等長的上下叉臂的合理配置使得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車輪外傾角參數和輪距參數變化很小,這有助于輪胎接地面積時刻保持最大化,減少懸掛在高速彎道時出現的側傾。
雙叉臂式懸掛的結構復雜,質量要較麥弗遜式懸掛大,所以在轉向響應上不及麥弗遜式懸掛。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4頁)
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
本文導航 | ||
|
合作新聞推薦
熱門搜索熱門IT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