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費陷阱多 車貸還要交評審費
近日,貴州省消費者協會公布了由三萬余人所參與的汽車消費調查表,調查顯示,超四成消費者在汽車銷售、貸款、維修、保險等環節遭遇陷阱。為了套取利益,經銷商在各個環節“設局”,花樣翻新且隱藏深。隨著汽車市場進入“金九銀十”的消費旺季,對于汽車消費特別是汽車貸款,一定要擦亮雙眼。
前期銷售:虛假宣傳、誤導消費。遵義市鳳岡縣一車主今年4月花42.76萬元購置一臺奧迪Q5中檔配置汽車,提車后發現后車窗雨刮器不能工作。車主到重慶奧迪4S店檢測發現:車內左前座椅膝部飾板螺絲缺1顆,加裝電器及線束多出4根,線路加裝導致后車窗雨刮器不能工作。經技術鑒定認為,該車其實是一款奧迪Q5低端配置汽車,銷售商為了獲取更高利潤,將低配車擅自加裝配置功能當作中配車型進行銷售,從中套取4.4萬元差價。據了解,類似以次充好、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行為在汽車銷售環節并不鮮見。購車過程中,商家口頭承諾給車輛高檔配置,促成了購車交易,消費者取車時發現商家沒有履行約定,而商家以無文字約定為理由,拒絕履約。
調查還發現,在貴陽等汽車限購地區,一些銷售商稱可以通過特殊渠道上牌照為賣點,誘導消費者購車,消費者在購車后卻無法兌現承諾。貴陽市一消費者在買車時,銷售人員表示可以繳納定金并幫助搖號,購車定金繳納后不久,銷售人員告知已經搖到號可以到公司提車。消費者提車后才發現自己沒有搖到號并找到銷售人員討說法,經銷商解釋為個人失誤,表示可以長期提供臨時牌照,并承諾一直到搖到號為止,兩年的時間里該車主一直在使用臨時牌照。貴州省消費者協會調查顯示,有38.2%的消費者在汽車消費銷售環節遭遇消費陷阱,其中有近三成消費者認為銷售人員態度惡劣或有明顯欺詐行為。此外,加價銷售、贈品水分大、約定時間不能交車、新車存在質量問題等也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
后期車貸、維修等處處設局 “詐”你沒商量。通過針對三萬余名消費者的問卷調查、明察暗訪發現,在遭遇消費陷阱的消費者中,32.57%的人在汽車貸款環節遇到過消費陷阱;40.46%的人在汽車維修環節遇到過消費陷阱;28.48%的人在汽車保險環節遭遇陷阱。貴州省消費者協會結合投訴熱點分析,主要有以下方式:
貸款:除手續繁雜、放款漫長等投訴熱點外,“車貸評審費”成行業潛規則位居投訴榜首。
維修:一是汽車配件分為原廠件、副廠件兩種,兩者價格懸殊,相差數倍,部分汽修商更換零件時偷梁換柱。二是夸大汽車故障,小題大做。三是經營者隨意規定汽車保養條件,否則不予履行三包義務。四是維修和配件定價隨意性高、不透明。
保險:調查發現近兩成消費者反映出險時間偏長,服務不到位。部分汽車經銷商要求消費者到指定保險公司購買車險,通常店內銷售的保險價格比消費者自行購買的要高。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提醒,貸款過程中,不論消費者個人或4S店向銀行貸款都不需要任何手續費,4S店收取車貸手續費用屬違規行為。消費者在消費時務必保存好相關票據,遭遇侵權可去權威部門鑒定、維權追責。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