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叉臂和麥弗遜的不同之處
【太平洋汽車網】從結構上來看,雙叉臂式懸架和麥弗遜式懸架有著緊密的血緣關系,它們的共同點為:下控制臂都由一根V字形或A字形的叉形控制臂構成,液壓減震器充當支柱支撐整個車身。不同處則在于雙叉臂式懸架多了一根連接支柱減震器的上控制臂,這樣一來有效增強了懸架整體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其實雙叉臂式懸架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雙愿骨式懸架(Double wish bone)。據說這個有趣的名字來源于西方圣誕節上人們喜歡吃的一種火雞的骨頭,當人們開始吃的時候要對火雞身上一根類似V字形的骨頭許愿,而這根骨頭就叫愿骨(Wish bone)。因為在雙叉臂懸架結構中有兩根“愿骨”,故得名雙愿骨式懸架。
雙叉臂懸架的靈感來源于麥弗遜式懸架。從結構上來看,麥弗遜懸架只有一根下控制臂和一根支柱式減震器,結構上的最簡單化使它的組成部件通常要一專多能。例如支柱減震器需充當轉向主銷,除要承受車輛本身的重量外,還要應對來自于路面的抖動和沖擊。如果車輛在運動中,一側的麥弗遜懸架受到慣性壓縮,那么車輪的外傾角變化將增大,于是懸架越是壓縮得厲害,這種形變就越是難以得到控制。所以麥弗遜懸架的應用范圍多為小型或中型轎車,車型級別再往上走,結構簡單的麥弗遜懸架便會有些力不從心了。
要改善麥弗遜懸架“脆弱”的特點,就有必要在懸架的組成結構上進行調整。由于麥弗遜懸架只有下控制臂和支柱減震器兩個連接部件,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L”形的結構,如果能在“L”形頂端再增加一根控制臂,那么懸架的結構將得到加強。于是通過對麥弗遜懸架植入上控制臂,雙叉臂式懸架結構便應運而生。雙叉臂懸架相對麥弗遜懸架在物理學特性上的改變顯而易見:當一側懸架因慣性收縮時,車輪的外傾角變化也相對較小,不過車輪外傾角的變化大小還可以通過改變上下控制臂的相對長度來改善。因此,工程師在設計和匹配雙叉臂懸架時自由度更大,更能針對汽車的某一種特性如運動或舒適性作出最為合理的調校。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黃月錦)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