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之戰 靜觀2021年汽車供應商博弈
俗話說:“世界的大趨勢是,時間長了就會分裂,時間長了就會分裂”。縱觀中華5000年文明史,這種分而治之的情況屢見不鮮,從春秋初期到戰國時期再到軍閥割據。每次王朝更迭,新舊交替,都不可避免地要通過一場血戰來決定王權的最終歸屬。商場如戰場,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正在經歷歷史性變革的世界汽車行業,也爆發了一場關乎未來行業格局的激戰。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除了顯示出各大整車廠商在用生命相互廝殺之外,隱藏在背后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們頻頻亮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M&A熱潮。
低入蕭何,敗也蕭何。
對于很多車迷朋友來說,如果聊到與整車相關的話題,總會有說不完的故事和趣聞,但如果把話題對象換成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部分都會失去興趣。其實從這些零部件制造巨頭對整個汽車行業的影響來看,他們的一舉一動有時候遠遠大于一款概念車和一款新車型的發布所帶來的震動。
為什么一個氣囊制造企業有權力拉低皇帝?這一原因與當今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
模塊化、平臺化是當今世界汽車的發展趨勢之一。與傳統的“量身定制”開發模式相比,不僅可以縮短研發周期,而且在成本控制上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都在使用這種方法來制造產品。
有好的一面,就會有壞的一面。只要基于這種模式開發的某個新產品有質量缺陷,就會波及到整個平臺或者基于它構建的功能模塊。對于整車廠商來說,為了突出自己的品牌,凸顯企業的技術實力,在對外宣傳時往往會呈現出打包宣傳的方式,不會過分強調某個供應商的技術。因此,在問題中
●抓住機會,攻城奪地。
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各大汽車零部件巨頭的混戰,安全氣囊安全危機猶如洪水猛獸,讓高田的企業聲譽受到質疑。在商界,尤其是日本商界,企業一旦失去聲譽,就意味著其苦心經營的商業帝國將被顛覆,這也給其他競爭對手帶來了新的商機。天合光能是該行業的宿敵之一。
事實上,早在這一事件發酵之前,全球安全氣囊細分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天合光能就一直在尋找超越高田的機會,以獲得更大的行業話語權。但從目前的供需模式來看,供應商的選擇最終還是要看整車廠商。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下,整車廠很難棄舊建新。而且高田大部分客戶都是日本公司,有著同宗同源的先天優勢,所以天合光能只能坐等機會。
聽到市場的強音,天合光能在第一時間對受影響的各大車企做出了回應,明確表示將盡最大努力滿足各大車企的供應需求。毫無疑問,這種趨勢必然會侵蝕高田的市場空,從而改變兩家公司的實力對比。
采埃孚、天合聯手對抗博世低縱連橫,劍指博世。
如果說安全氣囊危機讓天合光能在這一細分市場占據了主動,那么與ZF交朋友則顯示了其更大的市場野心。
從企業規模來看,ZF收購天合光能有些白癡。在2021年全球零部件供應商100強榜單中,這兩大行業巨頭排名第九、第十一,所以從實力上來說,ZF其實并不具備吞并天合光能的硬件實力,但這次合并為何在天合光能內部獲得高票?原因只有一個——利益。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為了利益,兩個曾經的對手可以埋葬分歧,最終走到一起,這符合商人的本性。
這次合并,對雙方的好處都是實實在在的,其中一個就是劍指博世。說起博世,人們會想到那句廣為人知的口號——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在商人眼里,不僅是科技成就博世的美,更是世界第一汽車零部件巨頭的寶座和近乎壟斷的管理帶來的巨大財富。
點擊此處了解更多關于博世的信息。
的確,憑借著巨大的技術優勢和雄厚的資金支持,近年來,你看不到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對博世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電裝,也無法與之一較高下。但隨著此次合并塵埃落定,ZF和天合光能不僅可以取代電裝成為新的世界第二,而且有技術實力從博世那里分一杯羹。
熟悉這兩家公司的人都知道,雖然ZF和天合光能都是一體化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但除了底盤市場之外,業務領域其實沒有太多重疊。其中,ZF在四驅系統、變速箱制造等傳統零部件方面技術實力雄厚,而天合光能在電控系統、主被動安全系統方面更勝一籌。
通過整合,兩家公司各自的技術優勢互補,衍生出更全面的模塊化產品,符合未來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不難想象,如果一家廠商能夠提供一套在控制、安全、動力等諸多方面都能滿足整車廠商需求的模塊化產品,空的潛在市場將會有多么巨大。
當然,為了這次合并的成功,ZF必須做出一些犧牲。由于其與天合光能均在轉向系統細分市場占據較大份額,合并完成后可能會出現壟斷局面。因此,歐盟此次合并的前提是消除這一弊端,即ZF需要出售轉向系統業務。巧合的是,博世是收購這項業務的制造商。
博世為什么要幫助他的對手?答案也在于“利”字。首先,ZF本身出售的轉向系統業務是由兩家公司共同出資的。所以與其和新伙伴重新跑,不如自己買,做主人。更重要的是,通過此次收購,博世將全面掌握期待已久的電動轉向系統技術,可大幅提升其在自動駕駛、高效出行、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實力。
這些技術被各大汽車公司視為未來汽車發展的技術高地,占領這個高地相當于敲開了各大汽車公司的大門。因此,博世要想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穩坐榜首,就必須衡量成人之美,盡一切努力贏得未來市場。
著眼未來引發并購浪潮●爭奪第一次機會。
當然,以上三大行業巨頭并不是唯一有遠見的。去年,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并購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要零部件制造商對未來市場機會的預期。
韓國人對于潮流的把握向來比較精準,這一點從韓國時尚在市場上的強勢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作為全球知名的制造業巨頭,三星集團刺探汽車零部件市場早已是眾所周知的秘密,其子公司三星SDI成為其進軍汽車零部件市場的排頭兵。
這家涵蓋儲能設備領域業務的公司,作為布局未來汽車零部件市場的三星集團深度充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在10年前就與福特合作,共同研發節能輕量化鋰電池技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目前汽車發展趨勢來看,電動汽車勢必會取代傳統內燃機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的新寵,而電池技術更是整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明珠。因此,在電池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就相當于在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站穩了腳跟。
面對空之間如此廣闊的未來市場,三星集團自然不會讓SDI單打獨斗。從龐大的集團內部選擇一個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一起戰斗,無疑會增加其獲勝的機會,這將推動SDI與三星第一羊毛的并購。
作為韓國重要的化學和電化學原料制造商,First Wool Fabric的加入確實能給SDI帶來許多看得見的好處。利用前者在原材料供應鏈上的優勢,SDI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在電池領域的業務,還大大降低了企業未來發展過程中因原材料供應不足而帶來的風險。當然,如果利益是單方面的,那么三星絕對沒有必要以犧牲一家子公司為代價來實現另一家子公司。第一塊呢子的選擇背后還有另一層含義。
眾所周知,三星集團如今雄厚的資本與其在家電領域的成功息息相關,而First Wool一直是三星集團在家電領域的主要材料供應商,擁有雄厚的技術儲備,其中就包括最近汽車行業最火熱的有機發光二極管材料技術。在2021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寶馬M4(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概念標志性燈采用了這一技術。
“寶馬M4概念標志性車燈”
如今家電市場日益疲軟,第一毛紡廠急需尋找全新的業績增長點。這樣就很容易通過SDI接近汽車市場。對于三星集團來說,為什么不做這種多用途的業務呢?
如果說SDI收購First Wool尋找的是未來電池制造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那么接下來的兩次收購則聚焦于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帶來的巨大商機。
作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大陸集團的產品覆蓋面很廣。除了我們之前提到的輪胎,大陸集團還涉足了很多領域,比如制動系統、車身穩定系統、發動機噴射系統等。自2021年西門子Vedio汽車電子集團以114億歐元的天價納入版圖以來,尾氣后處理業務已成為其自身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那次收購中,大陸集團收購了以尾氣后處理為主的伊米特公司50%的股權,從而成功進入這一細分市場。
按照常理,有了這50%的股權收益,大陸集團已經有足夠的籌碼應對排放法規收緊帶來的市場變化。如今,隨著排放法規的收緊,要獲得另外50%股權的所有權并不容易。M&A本應走到盡頭,但事實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發展。大陸集團不僅成功收購了剩余的50%股權,而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乍一看,這種結果有些不可思議。是不是吉凱恩被大陸下藥,把這個潛力巨大的金飯碗給了別人?事實并非如此。的確,從表面上看,排放法規收緊帶來的商機是實實在在的,每個人都想從中獲利,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本事。這就跟我們之前說的一樣,SDI看的是汽車電池業務。要在炎熱的紅海中興風作浪,必須有深厚的基礎,以免被巨浪吞噬。
與一般業務不同,減排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尾氣處理的單一環節是無法取得巨大成效的。所以,想要在未來的市場上獲得整車廠商的訂單,就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排放解決方案。
顯然,主要從事汽車變速器和粉末冶金的Jikane并不擅長。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市場中,單純依靠尾氣后處理并不會帶來多大的好處。與其被市場吞噬,不如趁早賣掉,但聯合控股大陸集團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如果能充分吸納Imitech,就能與集團內技術儲備雄厚的動力總成部門產生協同效應,最終有能力解決尾氣排放一體化方案。這樣,一個愿意買,一個愿意賣。生意怎么可能不合理?
出售也是一種經營策略另一項涉及排放的收購也可以歸因于此。去年,全球電力解決方案提供商博格華納成功收購了德國EGR零部件制造商古斯塔夫·瓦勒有限公司。與擁有完整電力解決方案的博格華納相比,古斯塔夫·瓦勒的業務領域僅限于EGR細分市場,產品結構過于單一,與我們剛剛提到的大陸收購案頗為相似。
通過此次并購,博格華納在EGR技術領域的地位不僅得到了加強,雙方的市場資源也得以相互利用。除了規模擴大帶來的利潤率提升,博格華納廣闊的技術領域也為古斯塔夫·瓦勒提供了全新的市場空空間。這個結果遠勝于單打獨斗。
●慢慢進入徐圖,一步一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上面列出的所有涉及M&A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Jikane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此外,M&A買賣雙方的初衷都是為了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鞏固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但將其尾氣后處理業務出售給大陸集團,顯然是縮小市場規模的舉措,與大多數競爭對手的市場策略背道而馳。當然,上面我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需要過多贅述。
其實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也是一種生存的方式。就像園丁打理花草一樣,修剪掉細節不僅不會對生長造成傷害,反而大有裨益。因此,適應未來市場,而不是盲目擴張,專注于自身優勢領域,提升細分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明智之舉。另一個行業巨頭江森自控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我知道,對很多人來說,江森自控這個名字和大陸集團一樣陌生。沒關系。valta Battery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親切。它是江森自控的品牌之一。
與GKAN類似,去年,江森自控通過出售剝離了那些不擅長或盈利能力不高的子業務,與之相比,江森自控失去的“多余肉”更重。
事實上,早在2021年,江森自控就開始了精簡行政管理的計劃。當時,它將其HomeLink汽車電子業務轉讓給了不止一個人。去年,它將汽車電子業務的剩余部分打包出售給了偉世通,并徹底退出了汽車電子市場。
雖然這一系列的銷售導致了去年江森自控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的排名下降,但從長遠來看,將提取的資金專門用于其他更有優勢的市場,無疑會為其賺取更多的利潤,這也符合“兵不多,但我們擅長,不會勇敢的去找他們”的說法。
編輯摘要:
這是零部件行業巨頭之間的混戰。ZF和天合光能攜手與博世競爭行業第一。三星SDI整合第一毛紡,旨在為自己掃除障礙,搶占電池市場份額;大陸集團從以前的合作伙伴手中購買了50%的股權,有能力解決綜合尾氣排放問題。此外,還有數十筆我們在過去2021年沒有談及的M&A交易,如瑞士電子公司TE Connectivity收購傳感器制造商Precision Electronics,F&M收購霍尼韋爾摩擦材料業務部等。為什么這些平時低調內斂的行業巨頭在去年頻頻亮劍?滿足汽車廠商未來需求的答案只有一個。
作為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制造企業,當下游市場發生變化時,往往需要順勢而為,才能贏得相對光明的未來,而M&A無疑是最快趕上潮流的。回顧近年來眾多的M&A交易,你會發現不少于一半的案例由于不利的整合而沒有很好地結束。他們看到了未來,卻在自己手中抹殺了未來。因此,與M&A的過程相比,將獲得的資源轉化為自己的使用無疑更為重要。
當然,在過去的一年里,一些零部件巨頭也和我們一樣,以看客的姿態看著時局的變化,并沒有親自去爭取。他們之所以坐得這么穩,是因為他們和整個車組的關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單純的供需關系。比如電裝、蓋特克等。,它們與整車制造商本身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無論是資本上的深度合作,還是技術上的聯合研發,他們注定不會厭倦追趕的局面。換句話說,它們長期以來一直與趨勢掛鉤。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