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馬振山:大眾要打造無短板的電動車
9月初,在德國布倫瑞克機場,大眾集團CEO迪斯和特斯拉CEO馬斯克進行了一次非常愉快的會面:迪斯向馬斯克展示了大眾全新專屬平臺打造的ID.3和ID.4,他們還合影留念,笑容滿面。看似水火不相容的競爭對手,讓馬斯克做出了“希望大眾對電動車有好印象,絕對具備成功條件”的評價。
兩個月后,大眾集團打出了這張讓特斯拉和行業看起來印象深刻的關鍵牌——國內首款ID系列產品,并釋放了繼續燃油車在新能源領域“霸主地位”的信號。在最重要的中國市場,一汽-大眾正在發起全面電氣化攻勢。主流玩家進入市場,新能源消費會普及嗎?本期我們與一汽-大眾銷售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大眾品牌執行董事馬振山進行了交談,尋找答案。
《找電之路第二季》:補貼下降,疫情影響,競爭加劇。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風暴,市場和消費者都在疑惑——“我該選誰?”
第二季,我們將與企業高管對話,看看風暴中心的“汽車人”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們將把企業引向何方?
◆布局升級:新能源完整系統落地
11月3日,一汽-大眾ID.(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4 CROZZ首版姚葉正式開啟預約。新NEDC轎車續航里程達到550公里,補貼后價格不超過25萬元。除了ID.4 CROZZ(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還有奧迪股份有限公司的MEB平臺和中國奧迪股份有限公司MEB平臺重要的獨家制造工廠一汽-大眾佛山工廠。
MEB平臺醞釀已久。早在2021年,大眾就宣布投資70億美元打造純電動平臺。經過近五年的打磨,今年落地的產品都經過了市場的檢驗。MEB平臺采用全新的三電系統布局,帶來更好的能效和空性能;這種可擴展的平鋪式電池組結構可以在WLTP標準下實現不同級別330公里-550公里的續航里程。
更值得關注的是,大眾在MEB平臺上邁出了智能化的關鍵一步,構建了E3軟件架構,創新了計算和通信架構,更好地滿足了智能網絡化座艙和輔助駕駛的需求。同時,大眾也在自研大眾。OS,支持第三方軟件集成開發和大規模數據交互,使得集成效率更高,應用功能更豐富。
歐洲投放市場的第一款MEB平臺產品是掀背車車型ID.3,9月開始量產,沖進全球新能源榜單前五。中國市場率先推出了更符合用戶喜好的SUV車型ID.4。一汽-大眾佛山工廠已經開始ID.4 CROZZ的試生產,一期年產量可達30萬輛,計劃總產能可達60萬輛,為規模化生產做好了充分準備。
ID.4只是一個開始。到2023年,大眾計劃推出8款ID車型。借助ID家族車型,大眾希望在2025年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首選品牌。
馬振山對MEB平臺未來的優勢充滿信心。他介紹,MEB平臺非常靈活,為成本控制、功能擴展和電氣架構可擴展性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談競爭優勢:大眾電動車不會有缺點。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端是特斯拉、蔚來等高端車型風頭正勁,另一端則是五菱洪光MINI(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 EV等經濟型產品火爆,但15-25萬元之間的主流市場幾乎沒有什么水花。ID.4的定位和價格都在主流市場范圍內。顯然,大眾是在瞄準機會,煽動更多用戶選擇新能源汽車。
與競爭對手相比,大眾依然堅持主流品牌的定位,希望更好地穩定通用路線,進一步增加市場份額。馬振山介紹,一方面,大眾繼續堅持其傳統優勢,如整體質量控制和管控水平,特別是對安全的重視。
為了保證ID.4的質量和可靠性,大眾準備了1000多輛測試車,在全球35個國家進行了600萬公里的道路測試。動力電池方面,除了滿足國標的18項安全標準外,奧迪ag還額外進行了179項動力電池安全標準認證。
另一方面,在人機交互、智能化等創新領域,大眾也實現了突破。自主開發汽車操作系統,為“軟件定義汽車”奠定基礎。數千名軟件工程師一直在德國沃爾夫斯堡辛勤工作,一汽-大眾和德國大眾一樣,正處于軟件轉型的整體布局過程中。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車聯網甚至物聯網技術的融合,電動汽車的競爭不再是車企之間的競爭,而是CPU、芯片等各類前沿技術全面融合的行業競爭。因此,未來智能電動汽車的競爭將是一場持續的馬拉松,而不是短期的百米沖刺。任何企業都必須有這樣的準備。大眾未來的智能電動汽車將實現均衡發展,不會有任何缺點。”
大眾品牌在華36年,在中國建立了廣泛的營銷服務網絡,為解決新能源車主的充電和售后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汽集團與大眾集團聯合成立相機充電合資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大功率公共充電樁。到2021年底,凱邁斯過充網絡將建成1800個過充樁,到2021年將建成3200個過充樁,5公里范圍內的10個重點城市將建成一個充電站。2022年將達到4500人。此外,開通國家電網、專線電話、明星充電等公共樁資源20余萬個。車主可通過一汽-大眾品牌App獲得一站式充電體驗,并在車載終端免費預約、樓層鎖占用控制、即插即用充電等。
◆市場轉向內需驅動:劍指新能源第一品牌。
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國新能源市場開始回暖。7月以來,連續實現單月同比正增長。1-10月銷量達81.8萬輛,累計同比下降7.2%。事實上,在2021年6月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下降后,市場也經歷了近一年的負增長期。現在又好起來了。馬振山認為,過去幾年新能源市場更多是政策驅動,但今年主要是消費需求驅動。頭部企業發展迅速,銷售增速也在快速回升。今年有望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這是提振行業信心的巨大動力。
在“市場由內需驅動”的行業共識下,幾乎每家車企都在全力部署新能源,而隨著智能化的深入,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非常明顯,使得整個市場呈現多元化。根據最新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到2035年,將不再有傳統能源驅動的乘用車,預計混合動力和新能源汽車各占50%。可以看出,未來10-15年將是汽車市場從燃油車向電動車過渡的時期。
一汽-大眾看好新能源市場的未來,同時保持靈活的生產空區間,靈活應對市場的交付需求。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銷量數字,但大眾品牌的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中國第一新能源品牌,這意味著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幾萬輛跨越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輛,大眾將成為新能源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以ID.4 CROZZ的發布為轉折點,一汽-大眾在新能源競爭中的較量升級到了新的階段。除了MEB平臺的落地和收費服務網絡的完善,營銷傳播思路也將進一步升級。
新能源時代,一汽-大眾計劃通過提升用戶體驗,激發消費者對ID系列的認知和偏好。目前,基于900多家經銷商的服務網絡,將選擇獨家ID.4系列代理商,提供從訂車到取車、充電全過程完整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另外,ID。門店數字體驗店將布局在目標消費者集中的區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讓消費者更好地獲得產品。
寫在最后:
當傳統汽車公司向電氣化轉型時,它們表面上看起來很穩定,不像新的造車勢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實力。目前,一汽-大眾已經做好了全面出擊的準備。除了充分發揮老派企業在整車制造研發、供應鏈管理、營銷渠道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外,也在智能上取得突破,提升用戶體驗。大眾的燃油車已經滿大街跑了。如何在電智能趨勢中再次確立領先地位,ID.4不會只是一個開始。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