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就任性? 蘋果進軍汽車制造領域
汽車制造業遍地黃金!我覺得這句話是一個道理。否則,為什么那么多IT巨頭“無所事事”,一心想扎進這個王虎湖?記得早些時候,小米CEO雷軍表達了造車的想法。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消息,但這個大膽的想法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汽車制造領域的再次關注。谷歌是IT巨頭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谷歌設計制造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初具規模,并多次高調對外展示,可以說贏得了足夠的關注,但這次終于輪到蘋果了。據外媒報道,蘋果已經悄然進入汽車制造領域,團隊規模已經超過100人。但是對于沒有造車經驗的蘋果來說,可靠嗎?真有錢還能任性嗎?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造車計劃突然靈光一現。
據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兩家外媒報道,蘋果在一年前悄悄啟動了代號為“泰坦”的造車計劃,旨在開發類似小型貨車的智能電動汽車。為此,蘋果不僅秘密成立相關實驗室吸引R&D人才,還表示正在與汽車廠商和零部件廠商接觸,商討相互合作的具體細節。
泰坦項目負責人,前福特高管:史蒂夫·扎德斯基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蒂姆·庫克早在一年前就批準了泰坦項目,其項目負責人被任命為福特前高管、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
史蒂夫·扎德斯基從1996年到2021年在福特公司工作。2021年加入蘋果后,參與了iPod的設計和第一部iPhone的研發。
前奔馳高管:約翰·榮格沃斯
蘋果聘請了這位梅賽德斯-奔馳研發部門的負責人。加入蘋果后,約翰·榮格沃斯負責蘋果系統工程。據報道,他目前在泰坦隊。此外,蘋果還從奔馳招聘了許多其他員工。
前奧托立夫主管:羅伯特·戈夫
這是蘋果1月份剛任命的新成員。他的前雇主是奧托立夫,一家設計汽車安全系統的公司,其產品涵蓋從安全氣囊到安全帶的所有領域。根據他在領英的主頁,羅伯特·高夫負責設計奧托立夫的安全技術,并將其推廣到全球自動駕駛汽車行業。
特斯拉前高管:大衛·尼爾森
這也是泰坦團隊的新成員。他這個月離開了特斯拉。在特斯拉,大衛·尼爾森是一名機械工程經理,負責一個團隊。
特斯拉前高管:皮特·奧根伯格
同樣來自特斯拉的皮特·奧根伯格早在2021年就加入了蘋果,現在他已經加入了泰坦團隊。他在特斯拉做了兩年的機械工程師。
前EMCO齒輪公司主管:休·杰伊
休·杰伊也是蘋果新招募的成員。此前,他為上游制造商EMCO齒輪公司工作。公司主要銷售變速箱、車橋系統等原廠零部件。Emgears的產品不僅提供給電動車行業,Hugh Jay甚至還和航空空航空航天和國防工業打過交道。
特斯拉前高管:約翰·愛爾蘭
約翰·愛爾蘭也是一名新員工。自2021年以來,他一直在特斯拉擔任工程師。此前,他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工作,研究如何提高電池容量和技術。
●是突發奇想還是早有準備?
近年來,跨領域造車蓬勃發展,尤其是在電子技術革命中,一批IT巨頭躍躍欲試。他們有資金和金錢。以蘋果為例。毫無疑問,1000多億美元的現金流足以滿足造車所需的各種費用。眾所周知,汽車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如果你有幾個億的身家,想參與其中,我勸你還是不要去想了,因為開發和投資最基礎的汽車裝配廠要花費幾十億,所以汽車制造業注定是寡頭壟斷的行業。
錢不是問題,那么有錢能造好車嗎?當然不是!看看我們曾經寫過的《失落的汽車品牌》,你就會明白,他們的沒落不僅僅是因為財富的枯竭。作為一個在科技上有很大成就的工業產品,除了金錢之外,在流體力學、熱力學、人機工程學、設計美學等多個學科的經驗積累。,是關系到一輛車能否造好的重要因素,而對于蘋果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從來沒有參與過。
所以蘋果真的很任性?答案恰恰相反。從披露的信息來看,蘋果的造車計劃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可謂深思熟慮。首先,從項目立項來看,蘋果瞄準的市場是智能駕駛電動車的藍海,并沒有盲目將業務觸角伸向競爭最激烈的傳統電動車市場,可謂揚長避短。技術上,電動汽車方興未艾,未來前景廣闊。與百年以上歷史的柴油車相比,它們的技術壁壘相對較低,很容易齊頭并進甚至趕超。
其次,蘋果在智能科技方面有獨特的內在優勢。除了大家熟悉的CarPlay車載系統,HomeKit物聯網解決方案也是蘋果手中的一張王牌。雖然這項技術的應用還僅限于家用領域,但蘋果對其進行改進并將其應用于智能汽車并不難。
讓我們來看看與用戶體驗密切相關的人體工程學領域。蘋果的實力有目共睹。為什么iPhone等電子產品這么受歡迎?答案只需要兩個字:“好用!”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做手機和做汽車完全不一樣,確實如此。但是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機工程學不僅僅是一門枯燥的學科,更是一種理念。只要方向對了,剩下的只是花時間慢慢摸索。除此之外,蘋果還不遺余力地引進了大量汽車設計和制造方面的人才,這將大大降低摸索的時間成本。
●蘋果在造車方面也面臨很多困難。
那么根據這個,蘋果造車是必須的嗎?不完全是。對于這場跨行造車的豪賭,蘋果要想從中獲利,也面臨不少困難。
首先,從運營層面來說,電動車利潤率低是一個問題。特斯拉是電動汽車行業的領導者。但從特斯拉前幾年的經營業績來看,雖然經歷了多年的市場打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行業地位,但要談盈利恐怕還需要幾年時間,蘋果也是如此。它在電子產品中的大部分優勢來自于它引領潮流的能力,這使得人們在蘋果每次推出新產品時都爭相購買。然而,智能汽車漫長的R&D周期使得這種流行難以復制。一旦短期內得不到成效,蘋果造車的夢想很可能會遇到企業內部的諸多阻力,最終會受挫。
此外,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發展緩慢的長期問題也將使蘋果的奇妙想法變得危險。我們已經說過,蘋果將產品定位于小型智能電動卡車,續航里程不足、溫度穩定性差等諸多限制可能會讓很多買家望而卻步,這一缺陷何時能被治愈,并不是蘋果能決定的。
此外,吸引買家購買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使用的便利性和眼緣。蘋果在電子技術領域的成就確實讓很多行業對手望塵莫及,但總有例外。它在電子地圖上的技術缺陷很可能導致智能汽車不夠“智能”,不斷嘗試新技術的潛在質量風險也不容小覷。當然,即使最后一切都很順利,消費者還是可能會因為車不夠漂亮或者價格太貴而投下反對票。因此,蘋果能否成為下一個特斯拉,甚至是奔馳、大眾,恐怕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編輯摘要:
“有錢就會任性”是我在過去2021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用這句話來形容商業活動可能并不合適。作為一個商人,尤其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如果我為所欲為,恐怕不會有今天的地位和財富。蘋果能否成功造車目前還很難預測,但這次事件至少透露出一個信號。為了維持龐大的商業帝國,蘋果開始通過測試新的業務領域來實現產業布局的多元化。只有不斷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曾經的商業巨頭最終走向衰落,因為面對既得利益,他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固步自封,最終走上了不可逆轉的衰落之路。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