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電摩騎起來如何? 體驗本田V-GO
我來到本田的新年媒體發布會,看到了本田對2021年的回顧和對2021年的展望。但對我來說,我最感興趣的是媒體發布會上的各種旅行工具。它們代表了本田對“旅行”的深深癡迷。只要是關于“旅行”的,本田絕對感興趣。
我曾經擁有三輛本田車,雖然不是腦殘,但也佩服本田的“奇思妙想”和對各種出行方式的追求。除了本田目前的車型、舷外機、助行器和兩輪產品外,媒體還收錄了去年上市的V-GO。
●解謎時間:這是什么車?答:是機動車。
你覺得V-GO是電瓶車嗎?錯了!是機動車,也就意味著需要開筆記本。由于我的同事之前已經有過詳細的靜態體驗,我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它的外觀和我的感受。
●外觀:質感和做工還不錯,跟本田的水平差不多。
788元的指導價并不便宜,但也體現在做工上,質感和設計感不錯,塑料件沒有毛刺或結合不均勻。車身尺寸方面,V-GO不大,坐墊尺寸只能讓一個成年人乘坐,1671×665×1038mm的車身尺寸可以輕松乘坐進你的電梯。
除此之外,V-GO的坐墊下還有一個很大的空的房間,我覺得是放它的好地方。雖然坐墊空下面的空間沒有燃油滑板車大,但至少總比沒有強。隨身包和雜物可放入騎士坐墊下方的儲物間空。
在一些細節上,本田也照顧到了用戶的需求。例如,這個扶手可以通過直接拉動來提升汽車。
還有一些細節,比如手柄左右兩側的控制區域,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楊光之前的產品。按鈕排列整齊,基本上一目了然,沒有太多奇怪的邏輯。
至于水龍頭的操作部分,和一般的滑板車沒有太大區別,操作起來自然沒有任何障礙。
前輪配70/90 R12,后輪配70/90 R10,在踏板車上經??吹?。不過,可能是為了減重或者某種原因,輪胎寬度只有70mm,對于摩托車來說有點窄。
它的最大功率和一些四沖程50c.c摩托車差不多,但是因為是電動車,騎行的時候沒有聲音。
●如何把這輛車開走?
好了,現在終于是開始開車的時候了。這輛車配有智能鑰匙,所以你不必隨身攜帶一串鑰匙。就像汽車的無鑰匙啟動一樣,具有防盜和一鍵尋車功能。但是,在啟動車輛之前,您仍然需要用鑰匙將其解鎖。關閉車輛后,車輛將自動鎖定。這種設計可以在許多本田車型上看到。
●騎行的感覺如何?
說實話,騎行的時候感覺比市面上的電瓶車要好。畢竟電池在踏板下,車身前后重量為47: 53,沒有普通代步車的“頭重腳輕”感,操作起來自然。從左向右改變方向時,不會出現控制過于靈敏,水龍頭擺動的情況。此外,雖然電動車的特點是油門很犀利,反應很直接,但V-GO在這里表現很好,起步時油門控制很輕松,沒有沖出去的感覺。
當我嘗試用“兔子街區”騎行時,我發現速度可以輕松突破40公里/小時,而且不會有整個車經過一個坑洼就要起飛的恐怖感覺。原因應該是車身重心的分布和減震器的調整。減震器不容易容易見底,阻尼也能把彈簧拉回來。
它的離地間隙是132毫米,對于那些喜歡上下車的車主來說是個好消息,底部也不容易爆。此外,試駕車的行駛里程為93公里,但車輛感覺很緊,塑料件沒有松動或摩擦。
剎車手感也不錯。雖然V-GO的剎車手感不是很強,但手感反饋自然,手感不太硬也不太軟。與大多數電瓶車相比,這種剎車手感優越,但考慮到是“摩托車”,這種表現也是正常的。
我們試著在酒店內的路上騎行。在途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上坡路段,V-GO可以非常輕松地處理這些路段??磥韽S家宣傳的16的最大爬坡能力不是說說而已。
總的來說,我對V-GO的動態表現持積極的看法。與汽油車相比,電動車的加速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即使動力不大,騎起來也相當輕快。然而,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只有60公里的續航里程可能還不夠。畢竟消費者只是喜歡續航里程更高的車來減少里程恐懼癥。
其他車型體驗●還有什么可看的?
展覽上還展出了另一款車型“Transcooter”。這是一輛滑板車,最初是作為VE-1行李廂里的一個雞蛋使用的。它的出現,就像當年的本田Moto Component一樣,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輕便、短距離的移動方式。以下是它的簡介:
●還有什么?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媒體見面會,就應該把能展出的東西都給大家看看。廣汽本田、東風本田、雙輪企業、舷外機、飛機和一些通用電器也出現在會場。
看到這個發電機,我就想,每次去露營或者遇到斷水斷電的情況,如果有發電機的話,真的像看到救星一樣開心,照明之類的問題也能很快解決。
還有本田的助行器。雖然感覺有點不專業,但這部分也和“走路”有關。該裝置可以輔助下半身行走不方便,屬于醫療器械。
●結論
本田真的很重視衣食住行的“線”。從年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家電,基本上你的生活都與它們有關。至于我們的主角V-GO,它的性能還算不錯,但考慮到價格和摩托車身份,可能會對市場有一些影響。尤其是需要駕照的話,會先篩選出一批人,官方指導價7988元已經和代步車重疊了。我該怎么辦?這取決于制造商的操作。
●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