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可成真嗎 新造車企如何跳出“天坑”
對于新造車企業的印象,相信不少人是這樣的。小米董事長雷軍在 盡管魚龍混雜,但確實有一些企業脫穎而出,他們在2018年就將產品推入市場,并以超過百億元的投資,將自己與PPT造車劃清界限。蔚來、威馬、 在2018年,因為資金問題而陷入困境的企業并不少,整整一年新造車企業發布的融資信息也相對于2017年大幅度減少。而在2019年,當地主家也沒有余糧的時候,新造車企業可能會大批量面臨資金斷裂的風險——即便他們有些是有地方政府入股兜底。在今年,會有更多討薪事件出現,而在其所建立的產業鏈上,也會風險頻出,工廠建設停擺,供應商危機將會接踵而出。而引發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的還會有來自市場的風險。新造車企業在2018年的"交付一萬輛"賭約,被傳統車企嘲笑,但對于所有的新造車企業而言,能突破一萬輛銷量是第一個挑戰。在產品上市之后,能否找尋到更多的用戶,同時保證產品質量是未來的關鍵。從已經交付的情況來看,所有的品牌都沒有跳出"交付難"的魔咒,而在他們交付之后,所面臨的挑戰將更大。第一批交付的產品出現了各種質量問題,甚至有車主發出退出的要求,在2019年,這樣的事件可能會更多。"傳統車企走過的坑,新造車的他們一個也不會落下。"在2018年,一位車企高管這樣點評說。在轟轟烈烈的造車大潮中,他們以十足的畫筆,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而一旦產品量產后達不到預期,他們被捧得多高就會摔得多疼。拜騰的大屏、小鵬的智能、蔚來的服務、威馬的性價比,這些都是優勢,但也都可能是未來自己會掉入的"天坑"。 比如蔚來,它的服務模式確實有點保姆式,但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還能不能繼續做到這一點?要知道,蔚來一個用戶的服務團隊目前多達十余人,而不管是代步車還是人力服務,未來仍然能夠如此響應嗎?這一批超過60家的新造車企業,他們將在三五年時間中,走過自主品牌在過去20年間趟過的河。但所幸的是,他們擁有一個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包容多元的市場環境,這給了他們試錯的空間。但這個空間,并不是大到容得下,持續地跳入"天坑"之中。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