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座椅不合適影響到行駛員患慢性病談汽車行駛座椅與行駛員的職業病
淺談汽車駕駛座椅和駕駛員的職業病
客戶買車時很少會問座椅結構及其功能。
在車展上,我們經常會遇到客戶不斷向展商詢問汽車的價格、排量、發動機、服務,卻不問汽車座椅的性能,也沒有汽車廠商主動與客戶分享座椅特性。我認為汽車座椅對司機的健康非常重要。很多出租車司機和長途車司機,基本上都是背上有職業病的。除了駕駛時間長之外,座椅的材質和設計不合理也會影響其舒適度,危害身體健康。
大多數座椅由三個子組件組成:座墊、靠背和頭枕(見圖1)。坐墊和靠背用螺栓固定連接,外面有蓋板,蓋板起到關鍵的裝飾作用。頭枕通過支撐桿插入插入靠背頂部的導向套中,并由卡簧鎖緊。座椅有一個傾斜的直線向前和向后移動機構,可以向前移動,同時上升。
靠背的強度設計分為柔性吸能和剛性吸能。根據碰撞情況的不同,兩種靠背的保障效果也不同。在高強度碰撞中,對于正常坐姿并按標準狀態使用約束系統的乘員,剛性靠背的設計是合理的。但在發生低強度尾部碰撞時,剛性靠背座椅會導致乘員身體沿靠背向上滑動,靠背會導致乘員反彈。
大部分座墊不會對乘員造成直接的撞擊傷害,但其結構可以關系到乘員的運動過程,以及約束力作用于乘員身體的方式。座墊結構是人體坐姿主要參數的關鍵:頸椎傾斜度、胸部傾斜度、軀干基準線與X軸的夾角等。另外,坐墊的有效深度和坐墊的傾斜角度也會和座椅安全系數有必然的關系。在滿足乘坐舒適性的前提下,車速越高,駕駛員座椅的座墊傾斜度越大。
頭枕在后部發生碰撞時,可以避免頭部相對于胸部過度向后造成的頭頸部內傷,這是后部碰撞中最常見的傷害形式。頭枕的設計要以低速碰撞保護為主。雖然后撞的能量比前撞小,但是當發生后撞時,頸部,尤其是脊柱與神經系統的關系不容忽視。頭枕應能自動調節水平和垂直位置,以適應乘員位置的變化。
對座椅的強度要有要求:座椅既要為每位駕駛員提供舒適的乘坐條件,又要保證乘員的安全。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發生碰撞時,座椅要有必要的強度,所以要做座椅碰撞模擬試驗(正面碰撞模擬試驗)。要求碰撞模擬試驗后,座椅總成不與車身分離,鎖止機構不脫開;各種調節機構無損壞,各部件無破損。
汽車被撞時,頭枕應具有避免反彈的功能,保護人的頭部和頸椎不受損傷。因此,頭枕必須能夠承受必要的沖擊力,各調節機構、鎖定機構和支架都不允許失效或損壞。座椅連接部件的強度關系到座椅本身的安全系數。如果在碰撞中連接部件先于座椅失效,將會導致座椅骨架斷裂、嚴重變形和調節機構失效等。此時,乘員的生命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不合理的座椅結構很容易讓駕駛員患上慢性病。
現在很多車的駕駛座椅結構不合理,讓駕駛員患上了慢性疾病,比如脊柱側彎、神經根炎等。大量出租車司機操作方向盤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因為長時間與身體接觸的座椅結構不合理,影響司機健康。同時,司機不舒適的坐姿影響了他們無法集中精力駕駛汽車和關注道路,導致旅行事故增加一倍。
坐進車的駕駛座,身體微微前傾,讓膝蓋略高于大腿,腰部接觸靠背,這樣就不用后仰了,這樣就可以在背上墊一個墊子。這個坐姿不錯。
人們的健康和就座技巧越來越受到重視。
目前國家對客車座椅的安全系數和牢固度有必要的要求,但對客車座椅和人體健康沒有明確的要求。對于司機來說,駕駛過程中要調整好座椅的高度和傾斜度,長時間駕駛的要停一段時間。汽車座椅舒適與否關系到健康,這是一個新課題,應該引起重視。
大多數制造商不愿意努力改進座椅。我覺得生產適合人體健康標準的座椅并不難。一個好的汽車座椅應該有足夠的表層來容納人的腿,應該給人非常好的支撐,在行駛過程中不應該打滑。目前市場上的中高檔車,尤其是進口車的座椅都相當精致。雖然沒有健康座椅的大旗,但是對于座椅的舒適性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高品質的駕駛座椅可以全方位調節,配有腰部支撐安全氣囊,面料透氣性好,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會感覺特別平穩,當然對健康也是有好處的。
不僅座椅的形狀關系到駕駛者的健康,座椅的面料也關系到駕駛者的健康。科學研究結果表明,最健康、最安全的座椅面料是普通面料。皮革太光滑了,不合適。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了一種可以由司機和乘客自行調節的汽車座椅。座椅內含10個壓力可變的氣泡,座椅的調節由電腦完成。駕駛員和乘客坐在椅子上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對調節系統發出指令,計算機會根據乘員的意見對椅子上的氣泡發出指令,從而調節氣泡的壓力和形狀,使人體處于最佳狀態。目前國內一些廠商已經首先意識到座椅設計的重要性。
汽車駕駛員座椅的調節
對于調節汽車座椅,即使是老司機也只能根據經驗粗略調節,感覺一般舒適。調節座椅的目的是為了乘坐舒適,駕駛方便。
調整前后。也就是調節座椅和踏板之間的距離。當腳踩下剎車踏板到最深的位置時,腿部仍然需要根據需要彎曲。如果座椅與踏板的距離過大,司機伸伸腿還是挺舒服的,但是用腳踩踏板的準確性和力度基本上會相當差。另一方面,如果座位和踏板之間的距離很小,腿腳很容易疲勞。一般來說,開慣了快車的老司機都喜歡把座位往前挪,但這樣往往會犧牲一點舒適性。
上下調整。調整上下座椅,使頭部距離車頂至少一個拳頭,使視線落在前擋風玻璃的中心線上,這時會保持最佳視野。同時,座椅的高度需要最大程度的讓駕駛員感到舒適。座椅調得太高,車頭顛簸容易碰到車頂,跟開車有關。根據不同人的身高和臂長,椅子可以上下調節,使雙手自然伸展,操作方便。同時抬起手肘和肩膀,方向盤高度比肩膀低10cm左右。
調節靠背。靠背越往后靠,人感覺越舒服。但是過度傾斜會影響汽車的運行,所以要保持適當的傾斜度。
頭枕調節。頭枕是司機累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的,不是供人睡覺的,所以以勒住脖子為宜。這樣既能讓人感覺舒服,又能保護脆弱的脖子,以防發生車禍。調整原則是:當駕駛員眼睛直視時,頭枕中心線正好與眉毛在一條線上。安全帶需要放在肩胛骨處,不要太靠近頸部。男人開車的時候,記得把領帶系在安全帶外面。
汽車座椅由座墊、靠背、側靠背和頭枕等組成。它們具有必要的表面形狀。座面和靠背的形狀曲線應與人體在抬起狀態下的背部曲線一致。乘坐者坐入座椅后,座椅的表面形狀和體壓分布可以使乘坐者的肌肉處于最上抬的狀態,可以支撐腰椎,使四肢不會因血液循環不暢而麻木,長時間乘坐也不容易感到疲勞。通過座椅前、后、上、下位置的有限調節,靠背的傾斜角度和頭枕的前、后、上、下位置,可以讓大部分人處于舒適的狀態。
座椅健康將成為購車必備條件。
目前市面上中高檔車的座椅都相當舒適,功能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有四向和八向調節、腰墊氣囊支撐裝置、座椅表面擴展、靠背寬度調節、靠背通風、加熱裝置等。造價10000元(人民幣)。而成本只有200-300元的座椅功能較少,舒適度較低,與同等條件下的高檔座椅相反,不利于駕駛員的生理健康。不久前,北京的汽車服務市場出現了一款來自德國的碳纖維汽車座椅加熱裝置,為國內消費者帶來了汽車座椅加熱的新概念,改變了冬季車主在準備好座墊開始開車前,等待水溫指針快速移動的尷尬。汽車座椅加熱裝置在國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并且已經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技術制造工藝和安全技術規范。相比暖風,座椅加熱更安全舒適,2-3分鐘就能感受到溫暖。長時間保溫不一定會煩躁。
也許“汽車夢”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奢侈的追求。一旦有了車,你就不會在意座椅等物件的好壞,只要性能、服務、外觀適合你的心理需求。對健康的要求是你先有車之后才會說的。隨著汽車市場買賣雙方角色的轉變,小伙伴對汽車的挑剔程度會更高,對座椅的舒適度要求也會更高。當我們進入汽車餓肚子的時代,我們更關心汽車的質量,健康是汽車性能至關重要的權衡。
新的座椅技術已經進入現代汽車。
座椅腰部支撐。為了緩解長途駕駛的疲勞,大部分高級轎車座椅,尤其是駕駛座椅,基本上都有腰部支撐功能。
座椅加熱功能。指座椅內的電加熱裝置,在寒冷的冬天,使駕駛員進入車內感到溫暖舒適。大部分電加熱裝置基本都有溫度調節的功能。汽車座椅加熱裝置在國外已經發展了30多年,已經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技術制造工藝和安全技術規范。與暖風相比,座椅加熱更安全舒適,乘員感受到溫暖需要2-3分鐘。
座椅按摩功能。設計師在座椅中增加了氣動裝置,氣壓由發動機艙內的氣泵提供,座椅靠背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氣壓腔,保證腰椎。同時,這些氣壓腔由安裝在靠背中的計算機調節的電子振動器來調節。電子振動器根據預先編寫的程序改變氣壓腔內的壓力,使座面相應移動,從而達到按摩乘員的目的。
座椅通風功能。設計師用風扇將空氣注入座椅,空氣從座椅表面的小孔流出,實現通風。
座椅記憶功能。將電動座椅與車載電腦相結合,實現座椅的智能化管理。比如調整前者的座椅狀態,再調整后者以保證使用時的舒適性,此時電腦會存儲前者的主要調整參數。前者再次騎行時,只需按下按鍵即可獲得之前存儲的適合個人需求的設置。最多能保存2-4組內存數據。
以上是汽車編輯分享給小伙伴們的汽車座椅不適合司機患慢性病。所以,在選擇座椅的時候,我們需要選擇對我們有用的舒適的座椅,而不是那些只是看起來好看,但是不舒服的座椅。因為座椅的設計關系到人體健康。經常遇到一些司機后背不舒服,還有腰椎骨質增生,基本都和駕駛座椅有關。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