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拉克后輪轉向作用
【太平洋汽車】凱迪拉克后輪轉向的作用是彌補由于使用橡膠充氣輪胎所導致的車輛轉向機構的先天缺陷,最大程度提高汽車的操控性。
首先來說說后輪隨動轉向的靈感來源。一般車輛的后輪都是保持和車身同一條一直,不會隨著方向盤的轉動和車身產生角度。由此,快速/高速行駛時,前驅車型就容易出現轉向不足。所謂轉向不足,說白了就是“拐彎時沒有拐過來”,車身行駛路徑沒有跟上方向盤轉動的角度,實際行駛路線偏向了預想路線的外側。
而如果是后驅車型,快速/高速行駛時,則容易出現轉向過度。如果說轉向不足是“打完方向車身不積極、沒有跟上來”,那轉向過度則正好相反,就是“打完方向車身拐得太積極了,拐得太多了”,車身行駛路徑超越了方向盤轉動的角度,實際行駛路線偏向了預想路線的內側。
無論是轉向不足還是轉向過度,在一般公路的日常行駛中,都是很危險的狀況,它表征著車輛有脫離駕駛者掌控的跡象(專業車手的漂移等等都屬于高級/特殊駕駛技術,不在此列)。即使不是快速/高速行駛,就在停車場里低速倒車入位或者在狹小空間里調頭,后輪保持同車身的平行關系,也不利于車身位置的調整,說白了就是,停車入位/調頭可能都得多打幾把方向盤、多調整幾次車身才能完成。
如果后輪不能隨動轉向,狹小空間的調頭需要更多次地調整車身位置,可能會比較尷尬。
為了不讓上面這些情況干擾汽車的行駛,雪鐵龍首先提出了后輪隨動轉向的設想,就是讓車子轉向時,后輪也轉動一個輔助角度,以優化車輛的行駛路徑。
雪鐵龍開發的后輪隨動轉向技術,實現結構其實比較簡單。它是在后輪和懸架、懸架和車體之間裝配了一些軟性材質的襯墊,由此實際上實現了后輪和車身之間的柔性連接。在車輛轉彎時,后輪自然會受到來自橫向的力,而基于同車身的柔性連接,后輪就會和車身產生一個順應汽車轉向的微小角度,從而協助汽車更為順利地完成轉向。這就是雪鐵龍的后輪隨動轉向技術,它的后輪轉向角度純屬被動形成,因此是被動式的后輪隨動轉向。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問答叫獸)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