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控制汽車行駛間距?
1)利用加速踏板控制車速。踩下加速踏板汽車加速,抬起加速踏板汽車減速。2)利用變速器控制車速。變速器處于高速擋車速快,處于低速擋車速慢。3)利用發動機牽阻作用控制車速。當加速踏板全部抬起,發動機以怠速運轉時,轉速較慢,從而使驅動車輪減速。4)利用離合器半聯動控制車速。
OUTION職業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汽車的保有量不斷增加,公路上車流不斷。汽車在行駛中,車與車之間應保持多大的距離,這是一個關系到能否安全行車的問題。因此,討論汽車的行駛間距的控制,尤其是對于車隊行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前后間距的控制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前后車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不具備超車條件或不準備超越前車的情況下)。一旦前面的車發現情況而采取緊急制動時,后車能及早發現前車制動信號而有充裕的時間實施制動,不致發生前后車相撞的事故。所謂保持一定的行駛間距,實際上就是為后車留有一定的制動距離,而且前后間距必須大于后車的制動距離。因此,討論前后間距就是討論制動距離的問題。
下圖是駕駛員接受到制動信號以后一直到制動停車期間,汽車速度與時間的變化關系曲線。
駕駛員在0時刻接收到制動信號,經過t11時間才意識到應緊急制動,又經過t12時間才將腳從油門踏板移到制動踏板上。這段時間t1=t11+t12,稱為駕駛員的反應時間。這段時間的長短是因人而異的,主要看駕駛員反應的敏捷程度,一般為0.3~1s。如果駕駛員在酒后或精力分散時,則這段時間顯著增加。在這段時間內車速沒有發生變化。
當駕駛員迅速踩下制動踏板后,由于制動裝置各部分的間隙和傳力介質(氣或油)動作的遲滯以及蹄片回位彈簧的作用,使得蹄片與制動鼓要經過t21的時間才能產生摩擦,使地面出現制動力。
然后又經過t22的時間,制動力才增至某一最大穩定值,這段時間t2=t21+t22稱為制動系統協調時間,其大小與汽車制動裝置本身有關。一般液壓制動t2=0.2~0.25s,氣壓制動t2=0.6~1.5s,從t22時間車速開始下降。
汽車又經過時間t3才完全停下來,這段時間稱為持續制動時間。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駕駛員發現制動信號開始直至制動力達到某一最大值之前,大約需要2~5s的時間(氣壓制動取上限)。如果用S表示前后車輛之間的間距,用V表示車速,則應滿足S≥2.5V。
前后車保持間距S,以相同的車速V同方向行駛。
當前車緊急制動時,后車看到前車制動信號燈后也采取制動,由于后車駕駛員在實施制動過程中需經過2.5s后才能使制動力達到某一最大值,如果前后間距不足,就發生撞擊。
實際上,前車在緊急制動燈光亮后,由于慣性原因,還要向前行駛一段距離。因此,只要后車行駛間距大于或等于后車在2.5s時間內以車速V行駛的距離,就能避免事故的發生。為了從安全角度考慮,我們可把時間段定為3s,使前后間距加大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