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逸電動車怎么樣 軒逸新能源純電動汽車的缺點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相信大部分消費者在選擇一款純電動汽車時,都會優先考慮自主品牌。但是為什么我們老板在市面上眾多產品中一眼就認出來了軒逸(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純電?為了一探究竟,我選擇和這輛車共度一周。
足夠的電池壽命
For軒逸純電,拼續航絕對不是他的強項。在自主品牌今年升級500公里的情況下,NEDC 338公里的綜合表現只能說是平庸。但是,不能僅憑耐力就排除這個選項。為了驗證338公里能否滿足我們的日常使用,這幾天我選擇軒逸純電作為我的出行工具。
首先續航里程的真實性,那么你必須先來一波續航測試。電池100%續航314公里時打開空調,開始梁靜路-亦莊里程測試。這期間道路基本暢通,五環路保持90-100 km/h的速度行駛,我下班回家的時候車輛一共行駛了75.2公里,剩余續航224公里。
剩余續航里程299.2公里,與314公里相差15公里左右。考慮到空調和高速,15公里的差距在合理范圍內。值得一提的是,在行駛過程中軒逸純電的動力輸出也非常均衡,三電系統非常沉穩可靠。
對于每天通勤距離在75公里左右的我來說,已經算是通勤距離比較遠的上班族了。使用軒逸純電需要三天充電一次。好在因為我也是純電動車車主,家里有固定的停車位可以充電。每天充電,充電三四天對我來說已經沒什么感覺了,所以我還是開著一輛續航200公里的電動車。
而我們老板每天的通勤距離不超過30公里,無論是338公里軒逸純電還是400公里的自主品牌產品都能滿足他的需求。終于知道老板為什么對幾十公里的續航差這么無所謂了。
簡單總結一下,如果能在家充電,車的續航可以滿足你1-2天的通勤,偶爾出差往返機場也沒問題。在不具備充電條件的情況下,每周充電一次,不會影響使用的便利性。當然也有消費者會問,續航時間多一點不是更好嗎?萬一我要開長途,長續航不是更有優勢嗎?
續航時間長的電動車更貴。從今年車企布局的產品來看,續航400-500公里的產品價格差在2-3萬元,僅支付一年才出現一兩次的使用場景就需要2-3萬元。是不是太劃算了?
安全第一
現在純電動汽車火了,很多消費者更加關注純電動汽車的安全性。買這輛車之前,老板多次提到電池的安全性。
回過頭來看,目前為止只有軒逸純電能過這個苛刻的購買條件。首先軒逸純電動采用與海外版LEAF相同的三電系統。自LEAF誕生以來,至今在售的30多萬輛車型中,從未出現過因電池安全引發的事故,車輛在日常使用中更加實用。
舒適駕駛和通勤利器
軒逸純電是日產的產品,整車的舒適性不用太擔心。相信你一定聽說過小天籟(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這個名字。實際表現沒有辜負這個名字,整體駕駛體驗是偏向舒適性的訓練方式。首先座椅填充物很厚,但是海綿材質不是一味的軟,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撐
懸掛也是軟調教,路面大大小小的坑洼和裂縫都能完全過濾掉。雖然不能讓人想開想操控,但是在舒適性部分,軒逸純電絕對是這個級別的佼佼者。尤其對于有家有業有孩子的老板來說,一輛舒適的家用車是最正確的選擇。
動力方面,新車搭載型號為TZ200XS5UR的電機,最大功率80kW,最大扭矩254nm.因為是電動車,軒逸純電動作為純電動車具有反應靈敏,加速無延遲的特點。不同于其他電動汽車起步快高速肉,軒逸純電動在100-120km/h的速度下依然能感受到不錯的動力,整車狀態非常穩定。
使用期間軒逸純電動車,已經改掉了攻擊性駕駛的習慣,上車后想輕松從容的開。我覺得這種感覺正是一個中年男人應該有的。
外在和內在都成熟穩重。
外觀和內飾其實是兩碼事,但這部分確實是買車時最關鍵的部分。軒逸純電采用燃油版的造型風格軒逸,整體設計趨于成熟穩重,老少皆宜。而且其月銷量常年進入緊湊型車前三,偶爾的奪冠也能說明這一點。
內飾設計也中規中矩,亮點在于車輛配置。花里胡哨的東西不多,你能給的都是關于安全和舒適的配置。
主副駕駛座椅加熱、后排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等功能都有配備。中控屏幕配備了可以支持導航、藍牙電話、藍牙音樂、Ipod音樂的NISSAN CONNECT(日產智聯系統),還配置了流行的語音控制。
在安全配置部分,預碰撞智能制動、車道偏離預警、變道盲區預警、倒車車側預警等功能都有配備。即使是16萬元價格區間的自主品牌產品,具備上述配置的也屈指可數。
編輯點評:通過幾天的接觸,我們可以發現軒逸純電并不是一個數據強大、亮點眾多的產品,而是一個更加均衡的市場表現。就像續航里程一樣,我相信銷量超過30萬輛的日產有實力做出續航里程更長的產品,但更高的能量密度意味著更低的安全性。最終,日產在續航里程和安全性之間選擇了后者。
軒逸純電似乎在尋找一個更愿意去感受的消費者。這個消費者思維理性,需求明確。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有,感受一下軒逸純電,也許真的是你的菜。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