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底盤的區別
電動汽車的基本結構主要分為三個子系統:主能源系統(電源)、電驅動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
電驅動系統由電控系統、電機、機械傳動系統和驅動輪組成。主能源系統也由主電源和能源管理系統組成,是實現用電控制、能源再生和協調控制功能的關鍵部件。電驅動和控制系統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也是與內燃機汽車最大的區別。
電動車工作原理:電池——,電流——,功率調節器3354,電機——,傳動系統——驅動汽車。
純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相比,在驅動電機、調速控制器、動力電池、車載充電器四個主要部件上有較大的區別。
不同的傳輸系統
變速傳動系統是電驅動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驅動電機的轉軸與車輪之間的機械連接。變速器是傳統汽車的必備部件,其設計主要考慮采用什么類型的變速器。但是,電動車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驅動電機的扭矩和速度可以完全由電子控制器控制,因此變速系統的設計有許多不同的選擇。可以用傳統的變速變速箱變速,也可以用電子驅動器控制電機直接變速。采用哪種方案主要取決于電動汽車的能量和經濟性,還涉及到電機和控制器的設計。
為了提高電動汽車的傳動效率,正在開發一種2速或3速自動變速器橋,它集成了電動汽車專用電機和無級變速器。先進的雙速電機/多速傳動橋將變速齒輪組和高速異步電機完全集成在一起,直接安裝在電動車驅動輪的驅動軸上,形成一個輕、小、高效、緊湊、低成本的傳動系統。
能源供應和系統是不同的
與內燃機汽車相比,電動汽車的特點是結構靈活。內燃機汽車的主要能源是汽油和柴油,而電動汽車使用電能,由電源和電機驅動。電驅動和控制系統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也是與內燃機汽車最大的區別。傳統內燃機車的能量通過剛性聯軸器和轉軸傳遞,電動汽車的能量通過軟線傳遞。所以電動車各部分的配置有很大的靈活性。
不同的電力系統
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電動汽車在能源和動力系統方面形成了三大獨特的動力系統結構和技術特征。
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是電動汽車領域的三大類別。混合動力汽車最早被國內外汽車企業納入產業規劃,并聯式混合動力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是電動汽車廣泛采用的主流動力系統結構。近年來,隨著儲能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以車載儲能電池為動力的純電動汽車發展迅速,多電機驅動的分布式電源純電動系統引起了國內外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通過電極反應將氫氧轉化為電能驅動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采用電-電混合結構,能量轉換效果比內燃機高2-3倍,是未來清潔能源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機柜是電子的、模塊化的,并且
通用汽車開發的電動汽車“Autonomy”是典型底盤和動力系統一體化的創新范例。車身與底盤分離,底盤和動力系統集成在一塊“滑板”上。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都設計在底盤上。通過使用線控技術,車輛的控制系統、制動系統和其他車載系統被集成在電子設備中,而不是傳統的機械方法。
電動汽車由安裝在車輪上的電機直接驅動,因此可以進行分散式動力控制。與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和單電機驅動的電動汽車相比,四驅模式實現了各個車輪的獨立分散驅動,各個車輪可以回收制動能量,省去了變速器、離合器、傳動軸等復雜的機械傳動裝置,提高了傳動效率。
不同的傳輸系統
無論是串聯(燃料電池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串聯結構)、并聯、混合動力汽車,還是電池供電的純電動汽車,動力裝置的配置都是基于原發動機前室的配置,以及相應的電氣裝置前室的配置(例如并聯或混合動力由于使用了兩個以上的動力裝置,所以在布局上有更嚴格的要求。豐田普銳斯的混合動力結構已經成為小型化、集成化的車型[4]。
電動汽車自動變速器橋與以前的自動變速器相比,還包括盤帶離合器、星輪、差速器和離合器動作的液壓系統、潤滑油和冷卻系統。本發明通過微處理器可以實現轉軸的全電子控制。由駐車、倒車、空檔、行駛和1檔組成的5檔選擇器為駕駛員在不同情況下提供了不同的駕駛選擇。控制器根據駕駛員應用的檔位自動確定變速器檔位處于哪個檔位,并向液壓控制系統發送適當的信號以執行換檔控制。交流異步電動機具有低轉動慣量和理想的轉矩特性,因此很容易控制變速橋進行平滑的自動變速。
不同的制動系統
電動汽車的制動裝置和其他車輛一樣,是為車輛減速和停車而設置的,通常由制動器及其操縱裝置組成。電動汽車通過傳動系統將慣性能量傳遞給電機,電機通過發電工作為動力電池充電,實現制動能量的回收利用。同時,產生的電機制動力矩可以通過傳動系統對驅動輪進行制動,產生制動力。
傳統燃油車通過制動器的摩擦將車輛的慣性能量轉化為熱能,并輻射到周圍環境中。
對于電動汽車。電機是可逆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發電機的運轉。因此,再生制動可以使電機在制動時進入發電狀態。通過設計的動力裝置將剎車產生的再生電流充入儲能裝置,可以回收一部分較大的慣性能量實現發電。
一般來說,再生發電系統只能起到限制電機轉子轉速的作用,避免電機轉子轉速遠遠高于同步轉速,但不能限制到低于同步轉速。也就是說,再生制動只能起到穩定運行的作用。在考慮再生制動的一些應用場合的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制動、下坡滑行、高速運行和減速支路。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再生發電系統原理如圖4所示。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http://ueimg.3conline.com/pcauto/pc/art/w/aboutCar/1.0.0/images/wechat.png)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http://ueimg.3conline.com/pcauto/pc/art/w/aboutCar/1.0.0/images/wechat.png)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