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混合動力車suv
智造英文名稱為ZR-V,是一款緊湊型SUV。也與廣汽本田的皓影(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東風本田的CR-V(中文名四維)處于同一級別。這三款車雖然屬于同一個級別,但是卻有著不同的主題,顯得更加年輕化。如果按年齡坐,我覺得郝穎和思薇適合30多歲的人坐,但是適合20多歲的人坐。
未來,將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動機供消費者選擇。晚于1.5T燃油版出現的2.0混動版,被廠商定位為“最好的智能電混SUV”。通過一天的體驗,我比較認同這個定位,尤其是對于“最佳驅動”的判斷。
接下來我將從外觀、內飾和動力三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試駕過程中的感受和感受。
第1 部分: 外觀。
混合動力版的外觀與燃油版大致相同,在細節上有一些變化。例如,中心網格是垂直的,而燃料版本是網格狀的。兩車車頭下方的黑色裝飾造型也有所不同。
從側面來看,混動版加入了大量的黑色元素,——黑色輪輞、黑色后視鏡、黑色魚翅,以及燃油版已經出現的黑色環繞車裙,看起來非常運動。
尾部和燃油版一樣,依舊是非常動感的尾部,動感的輪廓和金屬灰色的雙排氣管。尺寸沒有變化,長寬高分別為456818401621毫米,軸距為2655毫米,重量有所增加。燃油版1479-1548公斤,混動版1556-1636公斤。畢竟它比燃油版多了電機和動力電池。
總的來說,芝芝的長相給人一種“干凈利落”的感覺,不僅看起來年輕有活力,而且看起來非常干練。兩人相得益彰,神采奕奕,別有一番美感。其實,年輕和有能力不一定成正比。比如有人拍了一段關于汽車的視頻,鏡頭里的人很年輕,卻穿著臃腫的羽絨服坐在車里,給人一種懦弱的形象。
第二部分: 室內裝修。
混合動力版的內飾與燃油版基本相同。畢竟這套內飾誕生不久,剛出道,就等新車了。至于顏色,我試駕的是黑色,燃油版是黑色和栗色。當然,混動版目前還沒有上市。不知道內飾配色是不是一樣?
從視覺效果來看,這套內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是比較吸睛的。另外,由于A柱的造型以及外后視鏡距離A柱的距離等因素,視野非常好,盲區比較小,有種駕馭感公開透明。
內飾的另一個亮點是廣汽本田首發的10色氛圍燈,智能開關增添樂趣。可惜試駕的時候沒有路過地下車庫,沒法體驗。剛剛在中控面板上看到了氛圍燈的控制界面,有很多選項。
方向盤并沒有跟風,依舊采用了純正的圓形,停車時有助于快速轉動方向盤。皮質材質,質感不錯,厚度適中。按鍵、滾輪等面板觸感清晰,操作方便。此外,它配備了一個6 英寸平視顯示器,其中包括速度、導航、駕駛員輔助等。
組合儀表是一塊10.2 英寸的LCD 屏幕。雖然樣式是常見的雙圈,但展示的內容卻非常龐大和完整,其中最有趣的是混合機型中常見的能量動畫。液晶屏兩側分別是水溫、油位和各種圖標顯示區。
中控屏為10.1英寸液晶屏,配備本田C(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ONNECT3.0智能互聯,包括車聯網、OTA升級、Wi-Fi熱點、語音助手、車家互聯、手機地圖(百度)等功能,以及可識別1000多條指令。
中控面板里面的娛樂功能比較齊全,有收音機、在線電臺、在線音樂等等。其中,音樂分得很細,可以根據場景、心情、年齡、流派、聲音來選擇。從去年接觸Styx開始,我就一直對這代Honda的汽車音響非常推崇。首先,有很多音樂庫。一些我喜歡聽的“冷門”古典音樂其實是存在的,而且版本都很棒。二是音質夠高。我對12位講師系統非常滿意。
中控臺的泊車輔助自然不會缺席。該車配備前置廣角攝像頭、八個超聲波雷達和兩個彎道雷達。除了倒車影像,還提供車側預警。至于其他駕駛輔助,主要包括全速自適應巡航、車道居中、并線輔助、正面碰撞預警、堵車輔助系統等10項功能。并配備10個安全氣囊。
除了與時俱進的中控面板,手機控制也不落伍。在手機客戶端,車輛信息非常全面,保養提醒、保養預約+進度查詢+歷史記錄。遙控器主要包括車門、空調、車窗、啟動、位置和診斷。
中控臺下方是空調控制面板。它的存在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車機的語音控制和手機控制都帶有空調,但是這么精致的控制面板還是做出來了。三個旋鈕的阻尼和反饋恰到好處,觸感非常清晰,給操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制造方面,這塊面板的成本不會太便宜,至少比那些把各種操作集成到中央控制面板上的要貴很多。此外,合金網的出風口和阻尼葉片在很多細節上也相當考究。此舉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也充分滿足了不同的使用習慣。
中臺的造型挺有意思的,像一座橋,又或者有點像啞鈴。當然,皮革+縫線的視覺觸覺效果最為出彩。
說起來,門飾板上的扶手造型和車上的扶手有些相似,材質也一樣,很有質感。
中臺移位操作為按鍵式,使用更方便。雖然沒有換檔手柄那樣的操作手感,但由于其造型貼合手掌,按鍵的觸感也極為清晰。
前排座椅具有加熱和通風功能,駕駛座還具有位置記憶功能,不僅可以通過車門飾板上的按鈕進行控制,還可以與手機聯動,一鍵進入最佳狀態。
后排的房間比較寬敞。只要不是姚明的身材,坐在后排都會覺得舒展一下腿也不錯。當然,它畢竟是一款面向年輕人的緊湊型車,后排座椅并不是它的主要特點。如果你是已婚的中年人,你應該考慮中型車或中型車,而不是緊湊型車。
燃油版標配扶手,估計混動版也一樣。扶手上的雙杯架很實用——車上有20多個儲物間空,都很實用。
后排座椅可以分段折疊。折疊后,椅背與椅面緊密貼合,使地板平整。此時距離后出風口最大長度接近1.8米。
單看行李廂,深度880 mm,最小寬度1035 mm,高度760 mm,遮擋板以下高度480 mm,之前試駕燃油版的時候用行李箱做了一個測試:拆下百葉窗可以容納四個24寸的行李箱。
在行李廂的側壁上,配有照明、12伏電源、掛鉤和低音揚聲器。地板下有一個儲物槽,里面放著三角板等車載電器。
第三部分:動機。
雖然我排在最后,但它其實是這款新車的核心部分——本田第四代i-MMD。這套混動系統由全新的2.0升直噴發動機、雙電機、動力電池和控制器組成,具有純電動、混動和發動機直驅三種工作模式。關于它的技術亮點,前不久在混動版測試的時候已經詳細介紹過了。原因是和車型的混動系統一樣。但是轎車和SUV在適用場景或適用范圍上是不一樣的。
就操控性而言,轎車比SUV更勝一籌,至少彎速更高,但這一次的混動版試駕讓我享受到了極大的樂趣和。
感受之一:舒服。
它的加速和減速都是很線性的,我跑下來一天也沒有發現絲毫的退步。看儀表盤或者中控面板,知道混動系統很忙,根據情況的變化在幾種模式之間來回切換,感覺很流暢。再加上車內噪音低,駕駛視野好,給人的感覺特別舒服。我不禁想起了德芙巧克力的廣告詞:享受絲滑。
第二種感覺:開心。
如果深踩油門,加速性能相當不錯,感覺很開心。其實我之前試駕1.5T燃油版的時候就已經覺得動力不錯了——最大功率134kW,比功率0.067kW/kg,已經超越了一些同級車。混動版更進一步,綜合最大功率149 kW,比功率0.071 kW/kg。此外,其驅動電機最大扭矩為315牛·米,堪比2.0T或3.0自吸。
第三種感覺:靈活。
這種感覺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狹窄路段的便利性,得益于良好的方向性和適中的車身尺寸;第二是激烈駕駛中的靈活性,得益于懸掛和車身的剛性。后者給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試駕過程中,在北京北部山區一條蜿蜒的山路上,踩油門,連續使用高速過彎,懸掛支撐,油門響應,都表現不錯。這種汽車還沒有上市。不知道價格,混動版16-18萬。估計會丟了。反正這個價位能買到這樣技術和性能的車已經挺不錯了。
畢竟汽車的核心是與駕駛相關的技術,而不是互聯網。
1.5T燃油版性能經過同行專業加速,成績為:0-100km 9.3s,40-80km 3.9s,80-120km 5.9s..我在2.0混動版試駕中記錄的成績是0-100 km 9.5秒,40-80 km 4.2秒,80-120 km 6.9秒。
需要說明:1。我用的是舒適模式,不是運動模式;2.我沒有用專業測試中的駕駛方式,只是用了我日常生活中的駕駛方式,一腳油門踩到底,沒有提前增加速度。
加速過程中的另一個樂趣是可以隨著發動機轉速的增加模擬聲波,模擬效果相當逼真,仿佛真的來自機艙。
車內噪音方面,怠速39分貝,極速80公里59分貝,極速100公里62分貝,極速120公里64分貝。相比之下,1.5T燃油版怠速41dB,80km/h 61dB,100km/h 65dB,120km/h 67dB。
油耗方面,試駕結束時,儀表顯示6.6升——這是經歷了城市道路、山路和一整天緊張駕駛后的油耗成績。我清楚的記得上次1.5T燃油版試駕持續了一天,也是在這種行駛狀態下,但是沒有山路,最后顯示7.1升。
油耗表現不錯,主要得益于混動。汽車的動力電池雖然小,但效率很高。它能抓住每一個機會,比如減速剎車,收集電能,然后盡可能用電驅動——純電驅動是這款混動車的最大亮點。
最后總結:
有的人看車單純看配置高低;其他人看車,主要是看中控面板和互聯網。其實汽車再怎么發展,機電技術永遠都是不可或缺的。以這款混動版為例。在混動系統、智能車、做工精致的共同作用下,是一款特別好開,特別有意思的車。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