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簡介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估
公元前220年左右,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一些早先修筑的斷斷續續的工事連成完整的防御體系,以抵御北方的侵略。它在明朝(公元1368-1644 年)期間繼續修建,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與其歷史和戰略重要性不相上下。
概述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從公元前7、8世紀開始,已連續建造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廣袤的土地上,全長5萬多公里。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在數百年前,它與斗獸場、比薩斜塔一起被列為中世紀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建設史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曾建有一系列城堡“烈城”作為防御工事。公元前7、8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爭霸、互相防御,根據自身防御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修筑了長城。楚長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紀,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諸侯國相繼修筑長城自保。此時長城的特點是東西南北方向不同,長度較短,從數百公里到1000公里、2000公里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修建的長城相區別,史學家稱其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諸侯,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一統天下的大業。為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穩定,抵御北方強大的匈奴游牧奴隸主的侵略,對長城進行了大修。燕、趙、秦北長城除利用原有基礎外,還增建多處。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里”,故稱萬里長城。自秦始皇以來,幾乎所有統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修建了長城不同尺度的。明三代長城最大,達5000公里或10000公里。他們的地位不同。從修筑長城的統治民族來看,除漢族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筑了長城,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要多。清朝康熙年間,雖然停止了大規模修筑長城,但后來仍有部分地方修筑。可以說,從春秋到清代,兩千多年來,長城的修筑從未停止過。
長城防御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萬里長城,并不是單一的城墻,而是由城墻、瞭望臺、關城、敦堡、應城、威朔、鎮城烽火臺等各種工事組成的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個國防工程系統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指揮和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長城防線上設置了遼東、余冀、撫宣、大同、陜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九個軍轄區,以保衛和修復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里。萬里長城,素有“九界重鎮”之稱。各鎮設連長一人,為這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指揮。明朝約有100萬大軍守衛長城。將兵一般駐守在城內,其他各級官吏駐守在衛所、城營、關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墩臺。
河北省的明代大理石長城知之甚少,其碉樓大部分保存完好。
長城國防工程建筑群
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兩千多年的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在布局上,秦始皇總結了在千里之外修筑長城時“地險阻路”的經驗。這一原則沿用了兩千多年,成為軍事部署的重要依據。本著“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則,創造了多種施工方法。有夯土、瓦礫、磚石等結構;在沙漠中,還用層層疊疊的柳枝、蘆葦、沙粒,堪稱“匠心”。在今天的甘肅省玉門關、陽關、新疆等地,仍有這段2000多年前的西漢長城遺跡。
長城城墻是這一防御工程的主體部分。它建在陡峭的山地或平原上,根據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建。凡是建在平原或主干道上的地方都非常高大堅固,而在陡峭的山區則相對低矮狹窄,以節省人力和成本。甚至在一些陡峭的地方,也順手采用了“山險壁”、“山壁裂”的方法。在居庸關、八達嶺、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長城普通。城墻頂上,內有樓墻,高一米多,以防巡兵墜落。外面是嬰兒床圍墻,高約2米。墩臺上部有瞭望臺,下部有射擊孔和滾石孔,用于觀察敵情和射擊滾石。在一些重要的城墻頂上,還建有層層結界,以防敵人爬上城墻,以防萬一。明朝中葉,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鎮集鎮連長時,大大改善了長城的工事,在長城上設置敵樓或平臺城墻的一部分可以容納巡邏的士兵和儲存武器和物資,大大加強了長城的防御工事。長城的防御功能。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關城是長城防線上防御最集中的據點。關城的位置很重要,因為選在有利的防御地形上,具有以很少的兵力抵御強大侵略者的作用。古稱“一人守之,萬人不可逼之”,形象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有大大小小的關城。就明長城的城門而言,有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近千處。一些大關口附近有許多小關口。比如山海關附近有十幾個小關城,共同構成萬里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體系。高聳的長城烽火臺有一些重要的關口,本身就有幾道防線。比如居庸關,除了這個關外還有三關:南關、北關、上官關。北入口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
●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御工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功能是作為傳遞軍事信息的設施。Beacon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由來已久。長城剛建的時候,利用得很好,逐漸完善,成為古代傳遞軍事情報的最佳方式。傳播的方法是白天燒煙,晚上升火,因為白天太陽很強,火不容易看到,晚上很遠就能看到火。這是一種非常科學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為了報告入侵的敵兵數量,用煙和火的數量來區分。明代在燃煙升火的同時加入了射擊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事信息瞬間傳遞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和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事信息的方法可以說是非常迅速的。烽火臺的布局也很重要。重要的是安排在高山險要的地方,或者峰巒轉折的地方,而且必須是三個站都能看到對方,以便于看到和傳輸。烽火臺漢代曾稱亭、亭隧、烽火臺等名,明代稱煙墩。除了傳遞軍事信息,還保護外交使節的安全,提供住宿,補給馬匹等服務。長城有些地段只有烽火臺和樓閣沒有城墻,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性。來源:向強國學習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