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驅車 家用四驅車推薦
在燃油車時代,這樣的四驅結構還是比較可以接受的。此外,還有不少四驅系統應用于其他車型。具體可以參考教授前段時間發布的這條推送。
不過最近很多純電動車都開始自帶四驅系統,而且還特別玩起了游戲。各種大招盡顯。這也意味著,在電動時代,四驅技術將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一般機械四驅的特點是動力分流,整個傳動系統只有一個動力源,就是發動機。因此,燃油車四驅系統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正確分配發動機的功率。
所以燃油車的四驅系統是非常復雜的,因為涉及到四個車輪的動力分配,需要很多的動力分配裝置。
發動機的動力首先經過變速箱,然后到達第一動力分配裝置——分動箱。分動箱主要負責將動力分配給前橋和后橋,內置的限滑差速器主要負責在前輪或后輪怠速時,及時將動力傳遞給有附著力的車輪。
前橋和后橋裝有限滑差速器,也用于及時為有附著力的車輪提供動力。
限滑差速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機械響應式和電子控制式。在很多情況下,它們的工作原理是相似的。監測四個車輪的附著力,根據附著力及時分配動力,幫助車輛脫困。機械響應式和電控式限滑差速器結構復雜,體積大。
但是當四驅系統的動力源變成了電動機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由于體積小,扭矩大,電機可直接布置在前后橋上。所以現在的四驅電動車大多都是前后雙電機的布局。至此,分動箱不復存在。直接替代電池電機的功率輸出控制。
當然,對于兩驅和四驅車型來說,限滑差速器還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雙電機四驅上,限滑差速器和分動箱一起取消了。所以總的來說,電動四驅的結構要比燃油車的機械四驅簡單很多。
當然還有更簡單粗暴的方法——三電機或者四電機,這樣連差速器都不用了。因此,機械四驅的主旋律是動力分配,而電動四驅的主旋律是動力輸出控制。
來看看各家新能源車企在電動四驅系統:上都推出了哪些新花樣
ITAC技術將首先搭載在比亞迪最新標志性車型——Seal上。據比亞迪官員稱,這是一個可以讓駕駛電動汽車更有趣的系統。
它的硬件布局依舊是前后雙電機+限滑差速器,但在軟件控制方面,比亞迪玩了一把。
大多數四輪驅動系統由輪速傳感器監控。不過,比亞迪在Seal的iTAC系統中加入了電機轉速傳感器,其工作原理類似于輪速傳感器。不過在識別頻率上,電機轉速傳感器達到了每圈4096次,比只有32、48次的輪速傳感器更加準確,系統對附著力變化的反應也更快。
反應速度有多快?這么說吧,冰雪路面0-60km/h加速過程中,iTAC系統開啟比關閉時快了0.7s,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此外,iTAC系統還可以在特定工況下(統一前橋或后橋)向車輪輸出負扭矩,更好地提供漂移過程中的穩定工況,減少漂移過程中因車輛狀態不穩定而導致的失控。總的來說,iTAC是一個能夠在駕駛時提供更多駕駛樂趣,同時降低操控難度的系統。對于想要享受駕駛樂趣的新手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指導。
說到四驅,就不能不提quattro。畢竟奧迪是用超級爬坡的廣告讓這只可愛的小壁虎走紅的。但在電動車時代,quattro拋棄了引以為豪的Tolson差速器,讓電機控制成為四驅系統的主角。
相比比亞迪的電機控制,奧迪更簡單粗暴,直接在后橋上用兩個電機分別控制左后輪和右后輪。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需要差速器來控制左右輪的扭矩輸出,直接控制電機即可。響應時間縮短4倍,可在幾毫秒內響應,與電機旋轉變壓器傳感器處理的信號不是一個數量級。
此外,左右雙電機還能產生強大的扭矩差,高達2100Nm。從這個角度來說,e-tron S做原地陀螺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但是雙電機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空間和重量。 E-tron S 仍然使用相當笨重的異步感應電機。兩臺電機的總重量為150kg,比一臺發動機還要重。而且后橋的雙電機和空氣之間也有很大的空間,所以e-tron S必須要空氣懸掛。
為了輕便和性能,PPE,再見。
你沒見過燃油車橫著走,但你一定會看到真正能跑得像螃蟹的純電動車。
悍馬EV的螃蟹模式不會對操控性能有任何提升,但在越野時,前1后2電機+四輪轉向確實可以讓悍馬EV無視任何障礙。并得到與其龐大身軀不相稱的靈活性。
得益于通用Otergy純電動平臺的靈活布局,悍馬EV即使布置三個電機,底盤布局也不擁擠。同時,悍馬EV永磁同步電機體積小得多,功率密度更高。這使得悍馬EV可以布置后輪軸轉向系統,完成“螃蟹模式”的最后一步。
電機布局的靈活性讓電動四驅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早在幾年前,我參加大學生電動方程式賽車項目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4電機、輪轂電機等各種布局。量產車上,最近曝光的奔馳EQG測試車已經在沙地上玩起了陀螺,這讓我不禁好奇——四輪電機的電動四驅量產車真的來了嗎?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