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變速箱閥體
自動變速箱閥體是自動變速器控制系統中各種液壓閥和電磁閥的集成體,作用關鍵。
它通過液壓原理控制離合器和撥叉實現換擋操作,其中的電磁閥和機械閥可切換油路通道或控制油路通斷。VFS 閥控制調節器閥,根據節氣門開度和換檔位置改變管道壓力,從 4.5bar 到 10.5bar。支座安裝在殼的上側,濾清器安裝在支座外側的兩個地方,避免異物進入 VFS 。
VFS 電磁閥為線性控制,輸入電壓 12V,線圈電阻 3.5±0.2Ω,工作電流 0 到 1200mA。自動變速器能夠根據發動機負荷和車速等情況自動變換傳動比,獲得良好的動力性和燃料經濟性,這離不開閥體的精準控制。
閥體損壞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閥體結構本身損壞,比如密封或結構問題導致油液壓力泄露;二是電磁閥或機械閥損壞,像閥卡滯或本體損壞。長時間運行油液雜質可能造成閥卡滯或者耐久后閥結構損壞。在質保期內按保養規則保養一般能減少閥體損壞幾率。如果開車正常換擋無異常,閥體通常無需更換。一旦出現換擋問題就得及時更換。
更換閥體時,先放油并拆卸油底殼,取下油底殼及密封墊圈、濾清器,用專用工具拆下變速器導向襯套等,再取下閥體總成和相關密封套管、橡膠口封等。安裝時注意各個部件的位置和順序,比如安裝換檔桿密封圈、制動器或離合器密封套管等,還有螺栓的扭矩要求和安裝到位等。
將閥體從變速箱底部拆卸前,應先拆卸外部電磁閥扁平導線,要格外小心。由于扁平線一側的電磁閥接頭為塑料制品,長期浸沒在 ATF 油中,高溫下很脆,應用自制的專用工具,完全插入電磁閥插頭下邊,并按這個方向拔下插頭及線束,妥善安置好,取下外表易掉件,記住原來位置,將閥體放入煤油中浸泡多時,然后取出空凈。
將閥體放置于干凈的工作臺上,拆掉上下閥體間的連接螺絲,將閥體上部和中間的隔板一同握緊拿穩,同時一起翻過來使中間隔板向上,然后拿起隔板進行下一步作業。拆下隔板后,在控制閥體的柱塞拆卸前,應利用油路隔板上的殘油,用 1 張稍厚的白紙板復印下油路隔板圖,并將油路隔板中所有零件逐一地在圖上標明,以便裝復時備查參考。
將閥體放入干凈的煤油中,用化油器清洗劑清洗,可用小毛刷清理沉積在油道中的油污,必要時用尼龍布擦試,目測閥體上不應有裂紋和變形,各柱塞用小起子拔動應運轉靈活,活塞表面應無裂紋,將空干的閥體平放在桌上,往各油孔和油道內注入少許的自動變速器油,同時從隔板上取下各小零件,取一件清洗一件,擦干后裝入閥體中,同時檢查各部件應完整良好。
檢查柱塞是否卡滯,在控制閥體中除手控閥柱塞沒有限位裝置可直接拿出外,其余所有柱塞的外端都有限位裝置,限位裝置有圓柱、卡片和卡口銷三種。圓柱形限位裝置只需向內輕推柱塞,限位銷便可脫落,卡片或開口銷則需用工具進行拆卸,在拆卸過程中需用手指或旋具抵住柱塞,以防限位裝置拆出的瞬間,柱塞在里面彈簧的作用下彈出。若柱塞在閥孔中有卡滯不能自由落出,可采取用木錘或橡皮錘輕輕敲擊閥體將其取出。卡滯的柱塞可用 1200#砂紙沾上 ATF 油沿圓弧方向打磨,只能打磨柱塞,也可用牙膏研磨,不能打磨閥孔,打磨到立著的閥體上。柱塞在干凈的前提下,僅依靠自身重量便可緩慢滑到另一側位置。拆卸柱塞過程中,最好是檢修完一組,重新裝配后再拆另一組,以免彼此間裝錯位置。
檢查彈簧的自由長度和直徑,逐一對照維修手冊上的資料,檢查閥體內所有彈簧的自由長度和直徑是否符合標準。新換彈簧也需要做這方面的檢查,漏裝單向球閥會造成相關檔位出現嚴重換檔沖擊,同時節氣門閥減振塊裝錯位置也會造成換檔沖擊。一定要注意所有部件的前、后、左、右相鄰位置,任何一點小小的失誤將會導致閥體無法正常工作。
更換控制閥體上的密封圈,施力裝置的工作油路是否密封主要取決于以下幾方面:施力裝置工作活塞上的密封圈;蓄壓器上活塞密封圈;控制閥上的密封圈;離合器支承進油口兩側密封環的密封狀況。大修時這 4 個方面的密封圈都必須徹底更換,蓄壓器活塞是否有裂紋、活塞環是否磨損一定要認真檢查,否則大修后自動變速器極易燒磨擦片,通常行駛 3000km 左右施力裝置又會重新燒蝕,與以上四個方面均有直接關系。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