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需車四大秘技 淺談爆款的修煉之路
除了造型設計的粗略改造,舊酒換新瓶也是外資車企慣用的招數,簡言之就是外資品牌將老舊的平臺搭配全新的外形和內飾,武裝上所謂的高科技配置,最后以親民的價格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其中以韓系車企為典型代表,北京現代將多代同堂銷售玩得極致,沒錯說的就是已經玩轉中國市場10多年的伊蘭特系列。
最初,北京現代從伊蘭特第三代車型開始引入國產,后來逐步進入中國的第四代到第六代車型,分別改名為悅動、朗動、領動。這四款車在過往都取得不俗的成績,不過也因中韓薩德事件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出現過銷量的暴跌。
隨著產品迭代速度的加快,老氣的伊蘭特已經退出江湖,而曾經風靡的朗動在售的只剩下2016款,目前只有全新領動和全新悅動還在市場參與角逐。在過去的2018上半年,領動累計銷量突破10萬輛,同比增長超兩倍,全新悅動實現同比增長43%,兩者已經成為北京現代在轎車領域的拳頭產品。
作為伊蘭特最新杰作的領動在外形上比前輩朗動更加稚嫩,采用最新設計的中網造型,改換LED日間行車燈,尺寸和配置都有所提升,保留朗動原有的1.6L動力組合不變,新增1.4T+7DCT搭配,增加駕駛模式切換。
除伊蘭特以外,北京現代還為中國人打造出介乎于朗動與索納塔之間的名圖,采用的卻是老掉牙的現代i40(歐系索納塔)平臺打造,至于多連桿后懸掛也是沿用i40的設計。但是名圖也并非一無是處,外觀上遺傳了韓系車簡約大氣的高顏值基因,同時在配置上相對同級車型都有一定的優勢,高達2770mm的軸距也帶來空間實用性。12.98萬-16.98萬的指導售價卻比大多數合資B級車便宜幾萬元。
在過去的2018年上半年,現代名圖每月都能輕輕松松收割過萬新用戶,雖然其競爭力還不足撼動德系、日系的地位,但作為品牌主力車型的名圖已經在竭力地為消沉的現代挽回一點面子。
在今年,北京現代還將帶來專供中國市場的全新車型LAFESTA,前臉夸張的“鯊魚嘴”式進氣格柵,搭配兩側流體雕塑的大燈組,光看正臉已經垂涎三尺,至于國人一見傾心的溜背造型、貫穿式尾燈等潮流元素嘛,它都有!其動力將采用1.6T渦輪增壓發動機+7速雙離合的組合,動力表現值得期待。
說到中國特供車,大眾朗逸必定是繞不開的話題,2008年上市的它開啟了國外車企為中國研發專屬車型的先河,(換種說法就是上汽大眾首款自主研發的量產車型),不過朗逸因為長期采用超過20歲高齡的PQ34平臺打造,被鍵盤俠扣上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不懂車的帽子,所以朗逸從誕生之時就夾雜著質疑聲與掌聲。
雖然“德原朗”被懟得幾乎體無完膚,但無損它作為轎車銷量冠軍的王者段位。或許是招黑次數多了,朗逸也終于忍不住發大招,洗白“爺爺級平臺,落后技術”的罪名。今年,全新一代朗逸迎來了脫胎換骨的大變身,從PQ34平臺切換到大眾集團最新的MQB模塊化平臺打造,在內外被進行魔鬼式改造后,朗逸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更加霸氣的朗逸plus。
MQB平臺將大量的汽車零部件實現標準化,共享衍生出不同品牌和不同級別的車型,比如大牌奧迪、斯柯達、西雅特,同時引入大眾近20項全新的發明以及原來更高級別車型才會出現的安全和娛樂舒適配置,同時兼具輕量化和高生產效率等特點。
采用大名鼎鼎的MQB平臺后,朗逸在靈魂深處得到全新的洗禮,更加高效的1.5L發動機替代了服役多年的最大功率為85kW的1.6L發動機,同時還將提供最大功率為110kw的1.4T發動機版本。
大眾集團最新的家族式設計將朗逸塑造成大氣的精致小鮮肉,更大尺寸的中網、更多的鍍鉻飾條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趨勢。尺寸方面,新車比現款的長度增加了65mm,寬度增加了41mm,高度增加了14mm,軸距增加了78mm,大眾高管們倒是對中國人嗜好大空間這一點越來越了解。
而配置方面,你要的高科技感全新朗逸都統一打包準備好了:ACC自適應巡航、8吋中控屏、自動雙區空調、空氣過濾、座椅加熱、電子手剎、自動駐車等等均有配備。
同樣是中國特供車,北方的一汽-大眾寶來在2001年剛上市時被封為“駕駛者之車”,10幾年的發展讓寶來出現疲憊,急需要一次讓消費者刮目相看的升級換血,所以今年6月底上市的全新寶來也被MQB平臺重新包裝,與朗逸同樣在尺寸、配置上得到升級。
外觀比朗逸更富有運動感,整車尺寸為4663/1815/1473mm,軸距為2688mm,比舊款寶來更加寬敞。配置上增加了全套主動安全配置,提供8英寸觸摸中控屏、AutoHold自動駐車、GPS導航、倒車影像、智能語音和手機互聯,進化為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
一汽-大眾寶來與上汽大眾朗逸從研發之初就基于中國人的喜好出發,結合多年扎根中華腹地的經驗造車,自然引來老百姓點贊,銷量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寶來新車在2018年上半年就創造出119653輛的驚人銷量,累計保有量高達220萬輛,而5月底隆重登場的全新一代朗逸更使得6月銷售高達44571輛,目前已經累計吸粉超過300萬。
到底中國特供車該不該買?這個話題的答案其實應該以動態發展的角度辯證思考,與其將“特供”或者“特需”停留在過去的純忽悠觀點,倒不如將此看作為各大廠商對中國市場的愈發重視和不斷加碼的誠意。
其次,從生拉硬扯的加長美臀,再到基于中國消費需求量體裁衣,研發出像朗逸、寶來等爆款產品,各大車企的產品修煉術愈發精湛,也正印證了只有適應市場發展,貼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是王道。在我們面前還有進步神速的自主品牌、新鮮感和科技感十足的互聯網造車品牌可供選擇,外資品牌想要打造出賺大錢的爆款,就必須多走心多研究中國老百姓的心思。(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