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大眾的心事 淺談全新高爾夫GTI
1974年5月,一代設計宗師喬治亞羅的“折紙”設計理念之下誕生的第一代高爾夫開始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
1975年3月,法蘭克福車展,第一代高爾夫的運動版車型——高爾夫GTI正式亮相。
2019年9月,法蘭克福車展前夕,那場久違的大眾集團之夜發布會再次拉開帷幕。
這一次大眾集團帶來了他們全新的LOGO,以及大眾ID.3、全新RS 6 Avant、新款A5/S5家族、新款奧迪A4/S4家族、奧迪A1等多款重磅車型。
其中,唯獨沒有大家都期待的第八代高爾夫車型。
自1974年開始,大眾高爾夫已經在歷史舞臺上活躍了45年,它的累積銷量已經達到了3500萬輛,這款大眾集團旗下最具代表性的車型正在營營役役地服務著108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
(大眾集團CEO Ralf Brandstätter在第八代高爾夫發布會上)
2019年10月24日,第八代高爾夫才終于在“老家”沃爾夫斯堡正式發布。但是,在那里面,依舊還沒有GTI車型。
時間又再次間隔了將近半年,高爾夫GTI/GTE/GTD三款車型以高爾夫家族的形式在 “2020日內瓦車展”打算終于把高爾夫家族之魂才對外發布。
可是上天似乎跟大眾開了一個玩笑,2020日內瓦車展受到了疫情影響,在筆者撰稿期間宣布了正式取消。但幸運的是,從現有高爾夫的資料以及發布信息來說,已經不難知道新一代高爾夫GTI的大部分細枝末節了。
為什么筆者要花這么多篇幅來講清楚這些發布節點呢,因為在這些時間節點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大眾集團對這款繼承45年的車型與現代電動化、數字化的糾結。
那場本應以第八代高爾夫作為花旦的大眾之夜讓位給了電動新生代ID.3車型,這代表了大眾這個老牌集團要實現未來“0排放”的決心。即便如此,大眾仍在第八代高爾夫車型上投入了超過18億歐元的研發成本。其中包括在第八代高爾夫上已經搭載了許多同樣在電動車上使用的重要零部件,這么做明顯是為了讓兩者達到高度的統一,這些前期的投入,會在將來獲得不錯的收效。因為,這個實實在在影響著“全球”的車型高爾夫確實需要在這個時間節點重新賦予它新的定義。
如果你在看了第八代高爾夫之后總覺得在設計上它差點什么,那是因為它只是半張考試的答卷。直到了今天,大眾集團終于告訴你什么樣才是應該屬于高爾夫的靈魂。
(第八代高爾夫GTI正式亮相,GTE/GTD同時發布)
即便你對大眾車型沒有過多的了解,但是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理解這次一起發布的三款車型的定位。
GTI ——運動車型
GTE ——插電混合動力車型
GTD ——柴油動力車型
這是高爾夫在半個世紀的經歷以來,首次發布“最完整”車型的一次,大眾對高爾夫的全新定義也不難從這三款車型中得知——打造一款精致的適合全球消費者的家用轎車。
這代GTI的亮相也與所有的GTI給你的第一反應沒有差別——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其實只要你懂大眾車型,都知道那些看起來細微的變化里面其實有復雜的故事。超過18億歐元的研發絕對對不只是眼前看的第八代高爾夫家族那樣,但如果要攤開,恐怕筆者的文章篇幅要達數萬字以上。
因此,我們以這代高爾夫GTI為代表談談,順帶理解一下為什么它始終是第八代的靈魂。
高爾夫八代在推出的時候便一下子放出了三套外觀設計,其中包括普通版、R-LINE版、還有GTE版本。
這三套外觀都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在下保險杠上作了不少文章。而高爾夫車型的前臉的最大變化也在里面。通過觀察最近幾代高爾夫演變,不難看出高爾夫的下燈組在歷代的設計當中慢慢融入到下進氣格柵當中,從最開始慢慢融合,到了如今的第八代,有那種“一口吃掉”的感覺。
而R-LINE版本的整體黑色貫穿處理,讓你總覺得缺了什么。這樣的問題在全新的GTI當中終于找到答案。沿襲上一代GTI蜂窩狀的的進氣格柵,加上有序對應形狀的LED霧燈組成為了錦上添花的設定。
說到燈的部分不得不提歷代GTI保留下來的“中網紅線”有了新的詮釋,在七代GTI當中它被大膽地貫穿了到了燈組之內,因此,這代大燈也不例外地在上部分進行了貫穿式設計。
正所謂巧妙的設計就跟出軌一樣,有第一次就有“無數次”,因此,在同時發布的其他高爾夫家族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在靠近引擎蓋的位置,這條細長的格柵輻條水平延伸至車頭兩側——該輻條在GTI上為紅色,在GTE上為藍色,在GTD上則為銀色。
而這樣的做法也并非“無跡可尋”,早在七年前在Worthersee湖邊發布的Design Vision GTI概念車便做了一次試探,如果七代GTI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那么,如今你看到那個“說不出變化”的八代GTI便是它的最終形式。
看完車頭,接下倆我們再來看看側面。這代的GTI的側面可以說是最無趣的一代,為什么筆者這么說,首先在于那個祖傳的C柱設計,這個來自半個世紀以前的設計在如今看上去還能透露出一絲絲科技和運動感實屬難得。
其次在于那個輪轂的無趣,官方把這套輪轂的設計稱之為“Richmond”,原廠標配為17寸,在上市后可以選裝更高規格的輪轂。但請恕筆者直言,那套6代GTI上的圓式戰斧式輪轂才是每個GTI迷心中的摯愛,這代無趣的設計恐怕無法超越。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變化在于側腰線以及那個毫不起眼的門把手,腰線的上提至門把手處是設計師與工程師極大的“默契”。這是區別于八代GTI與歷代GTI、甚至是八代高爾夫與歷代高爾夫最好的辦法,你沒聽錯,歷代的高爾夫都從來沒有把側腰線與門把手重合過。
設計師如此大費苦心在說明什么呢?
原因正是如前文提到的,大眾正在努力把這款傳奇車型與全新的車型做有機融合,而它正是其中之一。在海外推出的高爾夫(包括GTI等車型)支持“ WeConnect”功能。通過認證下載相應的應用,你就可以通過手機來打開車門,最要緊的是這個功能不需要任何網絡鏈接,相當于移動車鑰匙。此外,如果不細說,恐怕大家還不知道這代高爾夫的門把手的造型與ID.3上的一樣。因此,看回設計師和工程師這些“晦澀”的細節處理,這難道就是一個理工直男的浪漫?
至于尾部也有同樣的情況,如果不細說,你很難發現其實每一代高爾夫的尾門開口面積都在增大,而且開口越來越低。除了雙出的尾喉之外,另一個GTI與普通版本的明顯變化在于GTI的字樣被首次從駕駛者一側移動到了LOGO下方。鑒于歷代GTI的尾部設計都是但求無過的狀態,這里就不繼續吐槽尾部的設計了。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