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烽火連天卻仍是大戰前夜
穿過烽火連天的2024,中國汽車即將迎來波瀾壯闊的2025。回首過去的一年,中國汽車在炮火中前行,在角力中爆發,一次次用產品和創新在重構著汽車世界。
這一年,電動化大踏步前進,智能化開啟新征程,城市NOA全國可用;這一年,淘汰賽血腥殘酷,價格戰此起彼伏,輸家遺憾離場,贏家留在牌桌;這一年,自主品牌繼續強勢崛起,不僅市占率超過六成,力壓合資車企,而且在高端化上與BBA分庭抗禮;這一年,中國汽車繼續大踏步走向海外,全年出口量有望超過620萬臺,蟬聯世界第一……
回望2024年,中國汽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給世界帶來了中國震撼。時值歲末年終,太平洋汽車與大家一起回看并記錄中國汽車產業所經歷的不平凡的一年。
11月18日,比亞迪達成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里程碑。在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王傳福講述了30年來的創業經歷:“從30年前小廠房里20人的創業團隊,比亞迪憑著‘敢想、敢干、敢堅持’的工程師精神,發展到如今近百萬名員工的世界級企業。”
比亞迪的加速度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爆發式發展的一個縮影。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再次攀上新的高峰。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2024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1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接近1300萬輛,高于年初預期。
11月14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了1000萬輛,是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正式步入年產千萬輛的時代。
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推動下,傳統燃油汽車時代形成的汽車產品格局和品牌階層正在被打破。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此后連續5個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均超過50%,“電比油多”趨勢更為明顯。
事實上,在5年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標為在2025年達到25%,2035年達到50%。在當時看來,這一目標堪稱激進,很多專家擔心達不到。然而現在看來,目標還是太保守了。達成50%的節點,比原定計劃提前了11年,足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迅猛。
這樣的增長態勢,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路上奔跑的綠牌車身影越來越多,漸漸地,人們不再質疑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而是相信它將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2023年年底,問界M9面世,上市一年目前累計大定已突破20萬臺,月銷量接近2萬臺,連續多月蟬聯50萬元以上豪華車市場銷量冠軍。有調研機構發布的問界M9車主畫像顯示,問界M9的車主家庭稅后年收入均值為92萬元,有一批BBA等豪華品牌的車主進行了換購。
穩坐50萬元以上豪華品牌銷冠的問界M9,為自主品牌的高端化指明了一條道路。隨著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深入,自主品牌開始借助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向高端市場發起猛烈攻勢。一些自主品牌的高端車型平均售價已突破30萬元,有的甚至超過了百萬元,與傳統豪華品牌形成有力競爭。
比亞迪打出仰望U8、U9兩張牌,鴻蒙智行帶來享界S9、尊界S800,蔚來在年底推出ET9……自主品牌向上突破新一輪的攻勢已經開啟,中國車市正在迎來自己的“高端化浪潮”。
此外,自主品牌銷量也躋身全球前十,甚至一度進入全球前五。2024年前三季度的全球汽車銷售數據顯示,比亞迪以274萬臺的銷量位列全球第8,與排名第7的本田集團銷量差距不到3萬臺,其1-10月銷量則位居全球第5。
按照目前的銷量進展,比亞迪全年銷量可以突破400萬輛,吉利累計銷量已突破300萬臺,而奇瑞已累計銷售230萬輛,超額完成了全年銷量目標。根據有關機構預測,比亞迪、吉利、奇瑞將有可能集體進入全球TOP10,前兩者還可能進入全球TOP5,這將是自主品牌的高光時刻。
自主品牌整體崛起,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合資陣營。今年合資品牌能感受到明顯的壓力,甚至有的廠商開始大幅裁員。與往年相比,今年豪華品牌罕見地整體加入降價行列,深陷“價格戰”漩渦。就連盈利能力強如保時捷這樣的廠商,都先后出現經銷商逼宮事件、降價促銷行為,并將大幅縮減在中國的經銷商網絡。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全國近50家主要汽車經銷商集團中,合資品牌經銷商的虧損比例攀升至27.7%,與此同時,實現盈利的經銷商比例則大幅下滑至僅11.5%,充分反映出合資品牌當前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
自主品牌崛起不是一夕之功,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埋首前行。從最初的以市場換技術,到現在的反向合資,中國人終于在汽車技術上第一次走上了世界競爭的舞臺。這也反應在市場銷量上,繼去年突破50%的市占率后,今年繼續突破60%。可以預見,自主品牌70%的市占率或許并非不可能。
中國汽車進入歐洲市場早已不是新聞。
但在海外建立工廠,并以合資的方式生產汽車,卻意義非凡。11月23日,奇瑞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的首款產品,EBRO品牌S700正式下線。這也讓奇瑞成為了在歐洲生產汽車的第一家中國品牌。
作為中國汽車品牌中“出海一哥”的奇瑞,這次要以西班牙為新起點,開始對歐洲市場“不客氣了”。
事實上不只是奇瑞,2024年,中國汽車在出海這件事上集體高歌猛進。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汽車實現出口584萬臺,出口增速23%,新能源汽車累計出口量186萬臺,同比增長13%,全年汽車累計出口有望突破620萬輛。
中國車企扎堆海外建廠,是今年的一個新趨勢。江淮在墨西哥愛達荷州建立合資工廠,極氪發布歐洲戰略,比亞迪和廣汽埃安的泰國工廠先后竣工投產,還有上汽名爵、長城、長安、哪吒、埃安等中國車企也均在泰國建廠。比亞迪更是急劇擴張其海外版圖,不僅有泰國工廠,同時還在巴西、匈牙利、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設有乘用車生產基地。
可以看到,國內自主品牌開始加快海外市場布局,車企出海已不止于賣車,正逐漸從純產品的“走出去”,向“研-產-銷”等價值鏈“走進去”的階段邁進。海外建廠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運輸成本,避免關稅和貿易壁壘,此外也有利于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加深與當地政府合作,讓當地經銷商和消費者快速對品牌樹立信心,進一步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
在中國車企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多家車企海外出口業務實現正增長。今年1-11月,奇瑞整車出口達104.6萬輛,市場份額19.6%。上汽、長安排名第二和第三,整車出口量分別為84.1萬輛、50.5萬輛,市場份額分別為15.7%、9.4%。吉利、長城、比亞迪、特斯拉、北汽、江淮、東風進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從增速上來看,比亞迪出口36.3萬輛,同比增長68%;長安出口量同比增長54.8%;北汽出口24.8萬輛,同比增長51.9%。
“過去中國汽車看世界,現在世界汽車看中國。”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正累積起新能源技術等先發優勢,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從跟隨者變為引領者。但也應該注意到,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未來中國汽車面臨的出海挑戰將更多,單純的整車出口形式面臨改變,在當地建廠會成為新潮流。
2024年年初,車企間的價格戰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悄然但迅速地燃起,在接下來一整年的時間里,傳遞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每一個角落。
在今年6月的汽車重慶論壇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痛批價格戰:“汽車行業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目的是盈利,是為國家作貢獻,為社會作貢獻,是交稅、就業。現在裁員裁了多少,廣汽也裁了不少。這樣下去,對社會、對國家會怎么樣?”
而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則表示:“價格戰要量力而為,能跟就跟,不能跟就過,推出下一期產品。要良性健康的競爭,不要‘掀桌子’。”
今年的價格戰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呢?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2024年1月至11月,市場上降價銷售的車型數量已達到195款,這一數字不僅超越了2023年全年150款的降價車型規模,更是大幅突破了2022年全年95款的降價總規模,顯示出市場競爭的殘酷與激烈。
價格戰甚至波及到了供應商和經銷商,供應商被要求降價,而部分經銷商則面對嚴重的銷售不暢與庫存積壓問題,這一嚴峻的經營狀況也導致許多汽車4S店大幅虧損或倒閉。僅在2024上半年,退網的4S店數量就已接近2000家。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預測,今年全年或將有4000家汽車4S店因經營不善而不得不退出市場。
除此之外,車企也面臨著淘汰賽和大洗牌。三四線的外資品牌愈發邊緣化,謳歌、鈴木、三菱、雷諾、JEEP、菲亞特已經相繼退出中國市場。而在2024年末,哪吒換帥、極越閃崩,都讓人感受到行業的競爭真正進入到了淘汰賽階段。
從最初幾百個造車新勢力,到如今只剩十幾家,下一個倒下的又會是誰呢?
毫無疑問,價格戰確實可以加速車企在技術和產品上的創新,讓用戶買到性價比更高的汽車。但過度的價格戰也會扼殺車企的利潤和可持續發展,甚至引發惡性內卷。正是看到這些弊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一系列跡象表明淘汰賽將繼續加速,2025年車市“大決戰”已經提前到來,希望最后的勝出者不只是價格戰的贏家。
今年年初,一個視頻火上了熱搜。視頻中,車主正開著一輛問界M7智駕版在夜間高速公路上行駛,忽然左前方出現一個人影,竟然是一個人在高速路上逆行。車主還沒反應過來,車輛已經緊急向右側避讓,與那人擦肩而過。
視頻一經發出,很快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車主在網上激動表示:“這車買的30萬值了!這就是華為的AEB!”也有網友在底下評論道,這是深夜高速,司機都會有點困倦的。要沒有智駕緊急拉這一下方向,基本必撞。
類似的高階智駕救命的案例在網上不勝枚舉。2024年,汽車智能化競爭愈發白熱化,不只是華為,多家車企都在爭相落地高階智駕。
在城市NOA方面,不僅有小鵬、蔚來、極狐、阿維塔、問界等品牌在去年基本實現落地,還有智己、零跑、極氪、長城、比亞迪等品牌在今年競相“開城”。今年以來,城市NOA的競爭已經從“開城”數量演變為“全國都能開”的競逐,目前有問界、小鵬、比亞迪、智己、理想、小米汽車等多個汽車品牌已經實現或將在今年底前實現全國覆蓋的城市NOA。
“端到端”成為了行業炙手可熱的詞匯,多家車企在年末的廣州車展上集中亮相或公布了“端到端”智駕方案進展。前有雷軍直播小米汽車端到端智駕首秀,理想公布全新一代智能駕駛技術架構——端到端+VLM雙系統;后有小鵬汽車開啟車位到車位全網首測,極氪浩瀚智駕2.0首發端到端Plus架構。
與此同時,車企也打出“智駕平權”的口號,把高階智駕下放到更低價位。無論是廣汽埃安霸王龍,還是小鵬P7+和MONA M03,都把高階智駕的價格打到了20萬以內甚至接近15萬元,后者還是全系標配。
還記得年初,當特斯拉推出端到端方案時,國內的智駕方案似乎一夜之間全部落后了,端到端成為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高墻。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內已經普及了端到端,并且朝著世界模型進發。這在以往汽車技術的發展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同時,太平洋汽車也注意到,一方面,智駕正向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好用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用戶對智駕的接受度,以及購車決策中智駕的權重也越來越高。隨著下半場智能化的開啟,智駕滲透率的提升速度或將遠遠超過電動化。或許未來智駕真的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用戶帶來更便捷更安全的駕駛體驗。
4年前,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和大眾中國前CEO馮思瀚曾經公開互懟。馮思瀚說“增程式動力簡直是胡說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而李想則針鋒相對地表示:“增程式動力是未來5年內最好的解決方案。”
如今4年過去,究竟孰是孰非?理想汽車已經用滿大街的銷量證明了一切,就連上汽大眾也宣布將推出兩款增程式混動車型。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正在加碼增程賽道,純電+增程雙布局成為了車企的慣用路線。
小鵬汽車發布鯤鵬超級電動體系,“鯤”代表超級增程系統,“鵬”代表著純電體系。這也意味著,小鵬汽車將從純電單一技術路線,正式轉變純電+增程雙路線。
踐行“雙路線”戰略布局的還有極氪、智己、埃安、阿維塔等車企,也都官宣推出增程產品的計劃。當初堅持純電路線的車企,現在都開始發展混動增程。如今國內自主品牌仍然堅持純電路線的,只剩下蔚來一家。
這背后其實也反映出技術進步與消費者心理之間的博弈。純電車型雖好,但續航焦慮、充電不便等問題始終困擾著消費者,尤其是在長途旅行或充電設施尚不完善的地區,或者北方的寒冷地區,純電車型的局限性便顯得尤為突出。蔚來始終堅持換電打法,如今在全國已經累計布局2808座換電站,連接全國超700座城市。作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完成全國高速主干線加電設施布局的車企,蔚來在國內堅持純電路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么增程車型能異軍突起?現在的國產增程車電池容量基本都在35到40kWh左右,能跑個200公里左右,短途出行基本上可以不用燒油。車企們在發動機上也下了功夫,像1.5L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普及,既能提供更好的動力,又能有效減少油耗。再加上車身空間更大,乘坐體驗更舒適,消費者自然就開始青睞這種新型的增程式汽車了。
但增程車的核心問題在于,它只是暫時性地解決了純電動汽車續航不足的問題。一旦電池技術有所突破,比如半固態電池的普及,增程車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隨著半固態電池的普及、純電車型續航里程的增加以及全國充換電網絡的完善,再過幾年,增程車是否仍舊可以風光依舊?
如果說高管帶貨是錦上添花,那么層出不窮的“黑科技”則是中國汽車攻城略地的底氣。與燃油車時代的“學生”角色不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已經成了技術創新的高地。
5月28日,比亞迪正式發布第五代DM技術,實現發動機熱效率46.06%,全球之最。不過很快友商高管在微博上也曬出了一張證書,發動機熱效率最高46.1%,號稱全球最高。
隨即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發微博反擊,并公布了一張中汽中心產品認證證書,顯示比亞迪一款發動機的最高有效熱效率達到46.5%。配文:“像這種沒量產的,更高熱效率的,我們還有大把只是不想說而已!”
事實上,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不僅熱效率高,而且油耗低,百公里虧電油耗2.9L,綜合續航2100公里,開創了油耗“2”時代。隨后,吉利發布了雷神EM-i超級電混系統,奇瑞也發布了最新的C-DM混動技術方案。
除了混動技術,固態電池也迎來了新進展,今年4月份,智己汽車搭載行業首個超快充固態電池,廣汽埃安緊隨其后,宣布2026年將全固態電池量產上車,奔馳、本田等車企也在今年公布確認走全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
在動力革新的同時,智能底盤也變得更加常見,繼仰望發布了革命性懸架技術云輦-Z后,昊鉑也發布了一套可以原地起跳的智慧數字底盤,就連奔馳純電大G也翩然“起舞”。當然,這一年的“黑科技”遠不只這些,比如問界M9帶火的百萬像素智趣大燈、蔚來ET9首發的線控轉向技術、比亞迪的MEB低速緊急制動、超級快充/人臉識別充電樁……
在新能源汽車之前,一系列黑科技基本都是歐美車企率先研發應用,中國車企以市場換技術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如今,中國成了汽車黑科技的爆發地,歐美日韓車企卻成了曾經的“學生”,攻守之勢異也。一部汽車技術發展史也是汽車高端品牌的發展史,過去很多汽車黑科技往往是豪華品牌首發在旗艦車型后,全球品牌爭相效仿最終形成潮流。而我們很有幸地在見證,這一次,浪潮從我們而起。
曾經,人們只會在科幻電影里看到飛行汽車,而在2024年,一臺又一臺飛行汽車卻真實地出現在了大眾視野里。這些飛行汽車甚至會投入量產,面向公眾發售,難道未來我們真的能夠開著會飛的汽車出門、打“飛的”上下班嗎?
在飛行汽車領域,一貫將自己定位為“科技范兒”的小鵬汽車毫不意外地走在了前列。2023年10月,小鵬匯天首次公布正在研發的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而今年10月底,小鵬匯天飛行汽車智造基地已經正式在廣州投建,規劃年產能1萬臺。目前,陸地航母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完成了全球公開首飛與載人首飛,賺到超過3000臺訂單。其預計售價在200萬元以內,2025年底可以小批量交付,2026年大規模交付。
另一個實力強勁的玩家是廣汽集團。12月18日,廣汽正式公布全新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以及高域的首款產品GOVY AirJet。早在2023年6月,廣汽集團第一款飛行汽車GOVE已經完成發布和首飛。今年3月,GOVE在廣州CBD上空進行飛行驗證,并在11月的珠海航展上完成了飛行表演。
緊隨其后的還有長安汽車。12月21日,長安汽車與億航智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啟動飛行汽車的研發、制造、銷售和運營等項目。
此外,吉利控股的沃飛長空公司正在推動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商業化進程,奇瑞的三體復合翼飛行汽車已經試飛成功,一汽集團也在對飛行汽車保持關注和研究中。豐田、奧迪、通用、保時捷等國際汽車公司,也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飛行汽車競爭行列。
飛行汽車一旦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很有可能像新能源車一樣,在市場上掀起一股新浪潮,甚至可能成為新的財富增長熱點,但是飛行汽車板塊的發展,也面臨不少難題,包括資金、政策、技術門檻等等。車企踴躍進入飛行汽車賽道,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續發展還需長期的積累。
小米董事長雷軍,無疑是2024年車圈頂流之最。無論是今年的北京車展還是廣州車展,雷軍走到哪,人群就跟到哪,可謂是行走的“流量圣體”。
從今年年初開始,雷軍平均一兩天更新一條關于小米汽車的短視頻,并在小米SU7上市前半個月頻率加快至一天兩條甚至更多,產出《雷軍答網友問》《雷軍帶你看汽車工廠》等系列視頻,光點贊量就高達百萬之多。截至目前,雷軍的抖音粉絲已經接近3600萬,而今年3月,其粉絲數還僅有600萬左右。也就是說短短大半年時間,他的抖音賬號已經實現3000萬粉絲增長。
在雷軍的帶動下,一眾車企高管紛紛走到臺前,開直播下賽道。長城魏建軍多次開直播,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試車、展臺互訪、探店等視頻;長安朱華榮打造網紅高管號,更新車型對比、無圖智駕等內容;廣汽集團馮興亞打造個人IP,以親切、隨和的口吻與用戶進行互動。
在和羅振宇一起實測星紀元ET長途高速高階智駕能力的直播中,一頭銀發的尹同躍也笑談自己正在學習一些新的互聯網思維,他對著鏡頭坦言道:“向余承東學習,向雷軍學習,這也是逼著我這六十多歲的老漢都出來了。”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意識到,在短視頻時代,打造個人IP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品牌影響力,車圈高管們也開始接受新的考驗,思考如何用更時髦的營銷手段產生更多流量。但是也應注意到,今年有兩家流量還不錯的造車新勢力也遭遇暴雷。所以,歸根結底,產品才是本質,只有好產品才能與流量形成正循環,進而反哺更多的流量。
如果說2024年是淘汰賽最激烈的一年,那么2025年將是決戰之年,所有車企都會拼盡全力留在牌桌上。
新的一年,可以預見,中國品牌仍將繼續高歌猛進,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但合資品牌也在積極變化重整旗鼓;中國汽車出海勢不可擋,但卻也不會一帆風順,本土保護主義抬頭,如何破局成為2025年車市增長關鍵;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2025還將持續提升,燃油車市場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在續航焦慮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增程汽車還將延續2024年的增長勢頭,市場上將迎來更多的產品和新技術;智能駕駛則將從“全國都能開”升級為“全國都好開”,城市NOA滲透率進一步提升。“端到端”大概率火不過半年即將成為牛夫人,“世界模型”或成新寵,接棒智駕討論熱詞。當然更重要的是,價格戰還將延續,用戶買到性價比更高的車,同時車企也將承受更大的盈利壓力……
面對未來我們有確信也有未知,但世界正是在這樣的確定與不確定中,搖擺前行,螺旋上升。唯有變革方能應對變局,唯有遠見方能窺探未見。穿越波濤洶涌的2024年,中國汽車帶著硝煙味奔赴更加遼闊的2025年。前途是艱難險阻,亦是無盡征程。
新的一年,愿中國汽車揚帆起航,碧海藍天,而這一次,浪潮從我們而起。
(文:太平洋汽車 朱志延、喻欽濤、黃雨晴)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