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轎車項目10月有望上市 只待生產批文
9月13日,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汽車")向部分媒體開放其20萬輛乘用車生產基地、部分實驗室和模具中心,以展示該公司已經完全具備轎車生產能力,理應獲得轎車生產資格。不過,此刻長城汽車轎車項目仍在等待發改委的批文。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說,該項目已經通過了環保總局、商務部等部門的批準。業內人士認為,長城轎車項目最終獲批只是時間問題。
長城精靈
而9月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天津召開的"2007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再次提到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是2006年12月發改委出臺<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以來,發改委官員對汽車產業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再次發出的嚴厲警告。
張國寶認為,盡管有部分車型供不應求,但汽車產能出現總量過剩的苗頭依然存在,"我們不希望看到過度競爭,盲目擴張。"這是繼2004年國家對三大行業進行宏觀調控之后,政府層面關于汽車業最嚴厲的一次提醒。
長城轎車項目箭在弦上
按照計劃,長城汽車將于10月底下線一款MPV"嘉譽"和一款兩廂轎車"精靈"。目前,長城轎車基地的沖壓、焊裝、涂裝和總裝車間正在進行試生產和生產線調試。除此之外,還有幾款研發好的轎車樣車也停放在工廠內。
長城汽車的轎車基地內處處洋溢著一股既緊張又興奮的情緒,類似于"距嘉譽精靈上市還有45天"的倒計時牌和"大干50天確保新車下線"的標語隨處可見。8月15日的經銷商大會已經篩選了大約100家經銷商,新的公司和產品標識也已經確定,只等與新車一起向外界公布。
該公司也做好了兩手準備,嘉譽將按原計劃下線上市,如果屆時仍未獲得轎車生產批文,精靈則有可能轉向出口。
除了轎車生產基地外,該公司還耗資數億元建設了較為完善的實驗室,同時正在建設一個符合歐洲碰撞標準的碰撞試驗室,這個實驗室將于10月16日建成。據介紹,所有的正面、側面以及偏置碰撞試驗都按照歐洲標準進行,甚至高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C-NCAP標準。
據了解,5月7日,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考察長城汽車一期、三期(轎車)工程和汽車研究院及各種實驗室后給予充分肯定,"看了長城汽車,總的感覺是企業有前途、有后勁、令人振奮。"此番表態,讓長城汽車對于轎車項目獲批充滿信心。該公司已經制定了2010年的目標:產銷50萬輛,其中轎車30萬輛。
實際上,長城轎車項目錯過了最佳的申報、審批機會。該公司的轎車項目基地早在2005年7月就已經奠基,不過,直到2007年年初各項工作即將就緒時才向發改委進行了申報。
2004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頒布后,發改委明顯收緊了新項目的審批。力帆從2004年12月提交轎車項目申請到2005年12月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經歷了一年。江淮汽車于2005年上半年向發改委申報轎車項目到2007年2月才獲批。在這期間,發改委還于2006年年底出臺了汽車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漫長"的審批過程向業界充分傳達了轎車項目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批的信息。
相關新聞:
哈弗CUV柴油版
產能調控的兩難處境
對于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王鳳英認為這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她說:"我認為有效的、有發展潛力的產能仍然不足。那些技術和產品都很落后的產能是過剩的。"
結構性的過剩是當前汽車工業產能過剩的基本特點,有的產品供不應求,有的供大于求。長城汽車認為自己生產的1.5L小轎車符合節能環保的趨勢,應該是鼓勵發展的車型。
事實上,盡管發改委一再預警汽車產能過剩,但是似乎并沒有影響一些新的轎車項目和原有轎車項目的再擴產,比如力帆、江淮的轎車項目,吉利汽車的蘭州和濟南生產基地以及其他一些合資企業的二期甚至三期項目。
問題在于,除了已經獲批的力帆、江淮轎車項目以及等待批準的長城轎車項目外,張國寶透露,還有另外兩個轎車項目也在等待發改委的批準,而各種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還在源源不斷地進入汽車領域。
統計顯示,"十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51.6億元,超過了以前所有投資的總和。而這一數據在2006年就達到1500億元,今年上半年,這一投資額為789億元。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今年,我國汽車銷售量將達到850萬輛,甚至將達到900萬輛,將提前三年實現汽車產業的"十一五"目標。
中國到底需要多少汽車生產能力,現有的資源、環境和基礎設施又能承受多少汽車?目前的現狀是,產能擴大的速度、產銷量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政府的規劃。到底是規劃太保守,還是企業的發展速度太迅速?對于這些問題,政府和業界并沒有共識。
中國現有生產汽車整車的能力已經超過了1000萬輛,2006年全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為27輛,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50輛。但是張國寶說,不能因此盲目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空間還很大,用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
目前看來,發改委的汽車產能調控似乎處于兩難境地,既要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經濟原則中間求得平衡,要協調經濟發展和資源能源承受能力,同時還要面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壓力。因為很多汽車企業都是地方政府大力扶植的企業,汽車產業也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在具體的調控手段上,單純依靠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將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中國超過一百家的整車生產企業在短時間內難以高度集中。而通過行政手段調控,又會遇到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壓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隨著中國汽車產能的持續擴大,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不排除政府通過進一步提高技術法規等行業標準,設置更高的準入門檻,從而控制產能盲目擴大的可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