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海大眾的“MODELY”敲開了合資企業自主研發之門,那么上海通用的加入,可能會使合資企業造自主研發蔚然成風。昨天,《每日經濟新聞》從上海通用供應商處獲悉,一款內部名為NSC的小型車已經進入上海通用的研發日程,雖然目前尚在概念車階段,但是該公司在發展自主技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NSC是“NEW SMALL CAR”的縮寫。據上海通用泛亞內部人士透露,“NSC將是上海通用第一款完全自主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型,定位于家庭經濟轎車。”
其實,上海通用并非第一個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合資企業,此前《每日經濟新聞》曾獨家報道了上海大眾造自主品牌MODELY的消息。MODELY即此前傳說中的“桑塔納4000”,是上海大眾自主開發的一款低端B級車,將是上海大眾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款車。上海大眾是中國最早的合資企業,一度在銷量上獨領風騷20年;上海通用后來居上,在進入中國第7個年頭時銷量達到了“NO.1”。而今在銷量上你爭我趕的兩家汽車大企業,又秘密在自主研發上較上了勁。
合資企業自主研發迫在眉睫
中國兩大汽車合資巨頭在自主研發上邁出的第一步,使業內對合資企業擁有完全的自主技術產生了更多遐想。
以市場換技術,曾是中國汽車工業合資的夢想,但2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合資企業在自主開發上一直難有建樹。究其原因,一是許多合資企業從一開始在中國市場就“開門紅”,供不應求和高額利潤的局面使其無須自主研發即能賺個缽滿盆溢,加上自主研發產品和合資產品在車型上的“對沖”,以及自主研發市場前景的不明朗,發展自主研發的產品對中方而言,可能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是強勢的外方為了從合作過程中賺取技術轉讓費、品牌使用費以及零部件供應利潤,根本不主張合資企業搞自主研發。“在合資企業中發展自主品牌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合資企業就象一個家庭,要考慮到雙方的共同利益,”CSM(亞洲)汽車總監張豫曾說。而如海南馬自達之類敢于在自主研發上闖出一片天者,雖然打造了“海馬”品牌,卻遭受了外方的冷落。
不過現在形勢變了,汽車企業的暴利年代正在漸行漸遠,巨額的技術轉讓費也讓合資企業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少。反倒是長期堅持自主研發的自主品牌企業,如奇瑞、吉利等連創佳績。
正是基于此,上海通用在過去五年憋足勁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從全部引進美國車型到研發君越,其市場營銷總監劉曰海曾表示,上海通用已經經歷了跳躍式發展,“君威,先是開發了全新的內飾和大燈;2003年開發君越;陸尊新的平臺,與美國的MPV相比板金上做了改動;新賽歐開始,自己研發發動機蓋、內飾、整車身……”如果說一開始是為了合資企業的利益,那么現在也是為了共同的利益,合資企業自主研發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