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的進化意味著合資關系的進化。這一方面預示著在中國政府和合資中方關于自主開發的雙重堅持以及純本土企業產品升級的壓力下,跨國汽車巨頭的中國戰略發生了轉變;與此同時,合資公司中方技術實力也進化得很快,而這個加速度將決定包括大眾、通用在內的外方有多大勇氣,將更多的新產品甚至新平臺開發的任務放到中國。 在參與這款概念車開發的人員名單上記者看到,中德雙方技術人員共同承擔了相關關鍵崗位,這已經有別于合資公司中方在技術開發方面的被動語態。 被定位為大眾海外研發中心的巴西大眾或許將是上海大眾未來的模型,這家大眾在巴西的工廠曾為中國開發桑塔納3000以及POLO三廂,其在巴西開發小型車FOX則已經返銷歐洲。假如大眾具備在中國設立一家海外研發中心的設想,上海大眾未來需要協調的對象還將包括一汽大眾。

這一切會成為現實嗎?要等到合資汽車公司開發的概念車真正被量產時,恐怕才可以認為“合資自主”再進化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
中國汽車合資20年,中方仍然占據50%股權的合資公司最終能否改變避免只做OEM的宿命,一方面取決于外方“技術引進”方式如何演變,另一方面取決于合資公司的中方如何順應形勢提高“技術轉移”的加速度。 在合資體系之外,中方完全控制的自主品牌的發展前景也將促使外方重新審視中國汽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