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史之六代高爾夫GTI/2012款福克斯ST
【太平洋汽車網 新車頻道】自從在2002年發展自第一代福克斯的高性能版本福克斯ST170(也就是首款福克斯ST,名字中的170代表的是它的馬力為170匹)問世以來,它給自己設定的存在意義就只有一個:打敗大眾的高爾夫GTI。從此,一對宿敵之間長達10年的惡戰也正式展開。
如上所述,這爭斗至今已過去10年,算上即將上市的2012款福克斯ST,參戰雙方在這期間也均已歷經了兩次換代共計三款車型。為了“最強小鋼炮”之名,這10年來兩者都未敢停止過性能上的提升,發展到現在,第六代的高爾夫GTI與第三代的福克斯ST無論是賬面上的數據還是實際上的駕控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而激烈至極的戰況本身也早已成了一大看點。這些都使得第六代高爾夫GTI與2012款福克斯ST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們首期《對抗史》的主角。
● 起源
高爾夫GTI:
GTI這簡單三個字母的組合,對于車迷們來講其含義已經遠超出了其字面意思“Gran Tourismo(Great Touring的意大利語,意為具有賽車性能的高級轎車)Injection(缸內直噴)”,而GTI的走紅最大功勞應該歸于其原型高爾夫那極為強大的民眾基礎。經大眾官方承認的高爾夫GTI誕生元年為1976年,據了解,當時第一代的高爾夫GTI一經發布,便于首年創造了超出大眾預期10倍的銷量。市場良好的反響堅定了大眾的信心,也正式確認了這個至今已到第37年的神話的展開。
關于大眾打造高爾夫GTI的原因,現在最主流的說法是由于當時的大眾雖然靠著物美價廉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和訂單,但他們認為高性能車型的缺失無論從市場角度或戰略角度考慮,都不符合公司的利益。而在高爾夫GTI之前,一款只改動了外觀,其他方面均未變更的“運動版”甲殼蟲一度熱賣,有見及此,當時大眾研發工程師的Alfons Lowenberg召集了包括眾多主管級別的同事,一起以未上市的EA337為基礎,改良出了一款真正擁有比一般版更高性能的車型,就這樣第一代高爾夫GTI登上了歷史舞臺。
至今高爾夫GTI已經隨著本尊高爾夫更新至第六代,而多年以來GTI與普通版高爾夫車型的緊密結合讓兩者都從中獲得了好處。例如普通版的高爾夫,即使大眾沒有刻意去宣傳它性能方面的優勢,但人們依然會因為GTI車型的關系,在認識的層面上就認為它就是同級車型中操控性的代表;同樣地,由于高爾夫本身的知名度,高爾夫GTI也成為了公眾心中高性能緊湊車型(小鋼炮)的代名詞,地位斐然。當然,正正也因為高爾夫GTI的這種地位,才有了福克斯ST的出現。
福克斯ST:
相比起高爾夫,福克斯是一個年輕得多的車型,其第一代車型的發布年份也就在1998年,距今不過14年間,還不到高爾夫車型歷史的一半。而與高爾夫GTI車型相對應的福克斯ST更是要等到2002年才正式推出,因此關于它身世的文字會比較簡短也是無可奈何。
福克斯在今年剛好完成了第三代車型,也就是2012新款的換代,而不同于以往ST版總是姍姍來遲的傳統,新一代福克斯ST幾乎是在本尊福克斯的換代同期就被發布了。相較于更有年份的高爾夫GTI,可能會有讀者覺得年輕不少的福克斯ST在血統和積淀上會占不到一點優勢,關于這點筆是絕對不同意的,一來小鋼炮的精神本來就是以實力說話,談歷史談淵源本就有失偏頗;二來,即使真的要以血統分尊卑的話,福克斯ST難道真的會輸給高爾夫GTI嗎?
事實上,先不談論GTI和ST車型,就以各自的本尊高爾夫和福克斯來說,后者源自于福特的歐洲部門,以用料十足的底盤及成熟出色的調校,一舉改變了人們對美國車的印象,本身就是一款以性能作為賣點的緊湊型轎車產品。而初代ST版的福克斯,則是在此基礎上再次進化的結晶品,就拿引擎來說,第一代福克斯ST所采用的Duratec-ST發動機是經由當時還隸屬于福特的考斯沃斯調校的,要談身世,福克斯ST可能還更勝一籌。
而發展至第三代的福克斯ST,也一樣繼承了初代產品全力追求高性能的理念,甚至在設計上還要比前輩更為激進,再加上新時期更多高科技電子系統的裝備,起碼在賬面上已經是不輸給高爾夫GTI了,甚至在有些地區,前者的名氣已經要大于后者,反觀當初“要打敗高爾夫GTI”的這個目標,仿佛已經不再帶有一點點的狂妄。
本回合總結/評分:
稱得上是鋼炮始祖的高爾夫GTI,到今時今日其身份上的意義甚至已經是它的最大賣點了;相比起來,福克斯ST本來就是后追者的身份,即使后來能追上甚至超越前人,這“后起之秀”當中還是有個“后”字的,在家族歷史這個范疇內,時間的價值無可替代。因此,第一回合中高爾夫GTI以大比數勝出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高爾夫GTI:5星
福克斯ST:3星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