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裕隆合資浙江中譽 聯手開辟自主品牌
近日從臺灣方面獲悉,臺灣最大的汽車集團——裕隆集團正在和浙江中譽汽車洽談合資事宜,中譽汽車將引進裕隆集團旗下車型在大陸生產,目前雙方的合資項目已經上報國家有關部門。中譽汽車一高層向我們證實了上述信息:“目前正在國務院審批。”中譽集團總裁童江亮則表示目前正在開會,不方便就此表態。
裕隆集團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汽車集團,有臺灣“車王”之稱。此前裕隆集團已經通過旗下裕隆汽車攜手東風集團創立立風神汽車,并通過旗下另一子公司中華汽車攜手福汽集團設立東南汽車。
不過在日產和東風全面合資、三菱入股東南之后,裕隆集團在上述兩個合資公司已經不占主導地位,于是,開辟第三條道路成為這個臺灣"車王"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圖為臺灣裕隆Buick車型售價約百萬臺幣,裕隆于通用、日產均有合資
裕隆可能持股49%
“我們是在10月份知道這個消息的,但是之前他們已經談了好幾輪。”中譽汽車一人士告訴我們。接近裕隆的人士則告訴我們,裕隆可能會以入股的形式獲得中譽汽車49%的股份。并且雙方會引進中譽汽車旗下“華創車電”開發的產品在中譽汽車生產。
“華創車電”成立于2005年12月底,裕隆集團擁有其80%左右的股份,資本總額32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8億元)。“華創車電”對外宣傳的是開發汽車電子,但是臺灣業界稱其真實目的是開發獨立品牌汽車。
據接近裕隆集團的人士透露,目前裕隆已經就該合作方案給出了相應的評估報告。“具體采用何種合作模式,代工還是合資,目前還沒有敲定,雙方還在進一步洽談中。”
知情人士告訴我們,事實上,更早時候,裕隆曾經就同一內容與東風汽車展開談判。
2006年6月,時任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率領臺灣裕隆眾多高管抵達武漢,拜會了武漢市委書記(東風集團前董事長)苗圩,并和東風汽車的高管進行了會面。
裕隆集團希望能夠將其開發車型引進大陸生產。這與東風發展自主品牌的目標不謀而合。在雙方初步擬訂的合作方案中,將首先投放市場的是一款接近MPV的輕客,該車以雷諾已經退出市場的前一代Espace車型為平臺,由裕隆集團旗下的華創車電負責開發,搭載裕隆集團旗下子公司華擎機械開發的2.2LTurbo汽油發動機,不過雙方的談判最后沒有結果。
中譽汽車解困
浙江中譽集團成立于1989年,以工業照明設備起家,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之列,同時是美國通用電氣在中國的OEM(貼牌生產)廠家。
2003年,中譽和東風共同買下擁有韓國現代背景的武漢萬通汽車有限公司,并將萬通的設備、品牌和汽車整車生產目錄收歸囊中。隨后,中譽與武漢經濟開發投資公司、武漢輕型汽車公司共同出資1億元注冊成立武漢中譽汽車有限公司,接手武漢萬通的品牌和設備,繼續生產萬通旅行車,其中中譽集團持有80%的股份。
2004年年初,中譽與德國奔馳汽車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擁有了奔馳旗下Sprinter和NewVito系列車型在亞洲區的商務車改裝權,利用奔馳的底盤和車身,改裝開發中高檔商務用車。
根據奔馳汽車和福汽集團以及臺灣中華汽車達成的協議,三方將共同投資組建福建戴姆勒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生產上述包括Sprinter和NewVito在內的奔馳品牌輕型客車。而臺灣中華汽車為裕隆集團旗下子公司之一。
中譽汽車的造車之路并不順利。2005年底中譽與浙江省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姻",共同組建了浙江中譽發展汽車公司,注冊資金為1億元。雙方將共同投資4.3億元在杭州市蕭山區建設各類專用車生產、改裝及銷售基地,目標直指亞洲最大專業用車生產基地,預計2010年前將實現年產2.5萬輛專用汽車的生產規模。
但是受Sprinter和NewVito遲遲未能實現國產化的影響,中譽汽車寄予厚望的奔馳改裝車項目銷售形勢并不理想。“不是很好,一個月也就二三十輛。”上述中譽人士告訴我們。
從2000年開始,裕隆集團旗下多個子公司已經陸續涉足大陸市場,其中包括“中華汽車”和福建汽車集團合資成立東南汽車,以及裕隆汽車與東風合資的風神汽車。
在上述兩家合資公司中,裕隆集團擁有50%的股份,并為合資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話語權甚至超過東風汽車和福汽集團。
隨著2003年東風和日產的全面合作,風神汽車首先被整合進去,此后日本三菱汽車也通過參股的方式進入了東南汽車。目前在三方的合作中,裕隆集團已經不占據主導地位,其所持有的股份也從并列第一退居第三。
這種變化已經影響到裕隆集團在大陸市場的布局,在前兩條道路受到限制之后,攜手中譽開辟第三條道路也許成了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裕隆集團一直有自創品牌的夢想。知情人士表示,裕隆集團當家人嚴凱泰曾經多次向集團高層主管透露自創品牌的想法,并抱怨臺灣市場先天規模太小,政府對于自創品牌缺少支持,并暗示希望通過開拓大陸市場實現自創品牌的夢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