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蒙迪歐歷史暨新款介紹
關鍵詞:福特 |
蒙迪歐的歷史
蒙迪歐的建立之初就是要開發一款全新的全球車型來替代原來的福特Sierra(在歐洲銷售)和福特Telstar(在亞洲和其他市場上銷售),在北美市場上用Contour和水星的Mystique(美國蒙迪歐的兄弟車型)來取代福特Tempo和水星Topaz。與Sierra不同,第一代的蒙迪歐是前輪驅動的。1986年福特公司正式開始開發這一車型,全程共花費60億美元。它幾乎是世界汽車開發歷史上最昂貴的車型。第一代蒙迪歐是1993到1996年之間生產的,它的設計由位于迪爾伯恩的設計中心完成任務,銷售是由福特歐洲進行。
在歐洲,蒙迪歐一直以來都是同級車的領導者,于1994年當選年度車輛。歐洲人認為蒙迪歐是一款大型車輛,但在歐洲某些地方并不暢銷,因為那些地方對大型車輛有著太高的品牌忠誠度,他們愿意為自己喜愛的品牌付出更多的錢。
在1997年,第二代蒙迪歐發布了,它與前一代共享了很多的產品零件且有著不輸前代的尺寸。這一代的設計有著“Edge”的設計元素,因為90年代末期確實流行這種元素,如凱迪拉克。在當時這款車看起來相當吸引人。第二代的蒙迪歐在2000年停止了銷售工作。
第三代的福特蒙迪歐開始于2000年10月,相比之下比前代大了許多,但同樣是基于第三代的平臺。盡管福特沒有在第三代車型的身上使用“Edge”的元素設計,它卻從第一代福克斯身上借鑒了設計風格,結果顯而易見,罵聲不斷,認為福特太過保守,雖比起福克斯更成熟但毫無自己的風格可言。現在的這一代的蒙迪歐兩大詬病,一是中庸的腿部空間,一是競爭力弱小的柴油版卻有著長長的軸距和全新的“Duratorq”技術的發動機。
在2007年第四代蒙迪歐就要亮相了,基于2005款的Iosis Concept很讓人期待。福特歐洲的外觀設計師Andrea di Buduo設計時沒有太多的羈絆,福特給了他更大的自由空間,還有Martin Smith,他們都相信蘊含Iosis風格的這一代蒙迪歐是對傳統的顛覆。還有設計師Domenico Tonello和Stefan Lamm,這個設計團隊向我們展示了福特歐洲的最新DNA。
內飾設計師有Nikolaus Vidakovic,Ernst Reim,Tony Peat。色彩的設計師是Ruth Pauli,Silke Welskopp和Laura Blossfeld,他們帶來了未來的顏色和材料組合。
一旦主題既定,設計師就可以用電腦生成相應的圖像,這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已有Iosis的圖像,他們可以輕易地得到蒙迪歐的3D圖像。通過電腦圖像先制造出泥塑模型,再用相關程序將尺寸信息等輸入電腦,將這些再傳給位于都靈的制造廠生產出樣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