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星華瑾:萬物互聯,車只是其中一章
汽車企業們對技術的“暗戰”早已經開始。為了追趕時代甚至引領時代,它們開始加大在新技術領域上的投資。
“2009年的時候我還在用一款叫做多普達的手機,那時候有朋友給我推薦蘋果iphone,說很好用。你再看看現在。很難想象,再過10年,世界將是什么樣子。那時候汽車、智能化的技術,或許也將有很大的變化。”上汽通用汽車客戶互聯與體驗事業部部長、上海安吉星執行副總經理華瑾這樣說道。
自蒸汽機、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化的革命,將在今后數十年內,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在這樣的浪潮下,未來的汽車什么樣?汽車企業們都在探索。在發動機作為“第一引擎”的時代過去后,上汽通用汽車決定讓智能網聯技術走上前臺,將“安吉星”打造為“汽車第二引擎”。
汽車企業們對技術的“暗戰”早已經開始。為了追趕時代甚至引領時代,它們開始加大在新技術領域上的投資。
2009年,上汽通用汽車的OnStar車聯服務系統就已進入中國,并有了中文名字“安吉星”,率先在國內開啟了車聯網服務。
自2014年上汽通用汽車率先發布了以“車·聯·無限”命名的企業車聯網戰略之后,2018年8月,上汽通用再次發布車聯網2025戰略,同時宣布上汽通用汽車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三大品牌所有搭載車聯應用的用戶,都可享受每年24G的終身流量免費服務。
從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的改變過程中,安吉星也在不斷的自我迭代——從保證消費者安全,到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從被動接受人類的命令,到主動提供服務。未來,上汽通用汽車希望為人類出行帶來變革。
站在當下,華瑾則在思考汽車智能網聯生態的未來。
后見之明是很容易的。看到別人失敗了再來總結,似乎很多人都能分析出很多道理。但對于當下決定未來成敗的參與者而言,對前路的迷惘與探索則是不言而喻的。在這場技術競賽中,安吉星的優勢是什么?它將如何殺出重圍?
在上海車展前,36氪獨家專訪了華瑾。
- 01
從“人撩機器”到“機器撩人”
36氪:未來安吉星將向一個什么樣的方向發展?
華瑾:目前依托主機廠的規模,提供的服務質量及活躍用戶數量,在國內都相對較高。我們現在累計已經提供了5億多次的服務。在一些諸如颶風、地震等災難性事件里,安吉星都及時開通免費聯絡幫助救援,彰顯企業責任。專利方面,安吉星已持有500多項。
但這些只能都代表過去,現在來看,也要順應整個科技發展的趨勢、需求,我覺得安吉星還是有一個轉型的過程——向真正的智慧車聯轉型,之前的后臺坐席服務、導航之外,還有自思考、自更新的能力,要真正地打通通訊模塊、娛樂系統,包括嫁接在云端的車聯網體系。
車聯網是個有溫度的科技,一定是以人為本。如果未來弱化品牌、共享為先,整個智慧車聯應該往哪個方向迭代。車企要保持“兔子的耳朵”,時刻警醒著。
以前的整個服務模式可能是所謂的“人撩機器”,就是人在跟它下命令,哪怕你是語音交互、語音識別,也是你“人在撩它”;以后可能就是“機器撩人”了,車在不斷的主動提供智能駕乘體驗,這個后面就是一個車輛自學習、自思考的力量。
36氪:怎么看車企自己做車聯網生態的難度?
華瑾:安吉星要承擔的是一個汽車第二引擎的作用。前幾年一直在談“心臟”——車輛的發動機,這幾年大家談“大腦”會比較多,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引擎。有很多人覺得互聯網公司有優勢,但如果說與駕乘體驗整合打通的話,車企其實也有自身的優勢。
一來,車企去主導建設的時候,生態可能更open,ZAKER新聞資訊和美團已在雪佛蘭邁銳寶XL上線。二來,現在可以通過遠程刷新OTA,不斷迭代開放新生態應用。
再者,安吉星一直說“千人千面”,智能推送——每天車主打開屏幕他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今天生日,我們可能有個保養券送給你;今天你的車況不太好,機油不夠,車就會提醒:你今天車輛好像機油出了點問題,要不要我為你約經銷商,一鍵預約;或者昨天駕駛行為不太好,急剎了很多次,今天開車車輛就會提示“注意安全”。此外,對車輛的遠程控制結合生態應用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提供一些讓車主覺得開心、滿意的、同時與車輛使用者關聯高的服務,這就是第二引擎的作用,思考力、更新力,自我組織一個生態的能力。
從目前各個車企現狀來看,無非幾個方式,車企將這部分生態業務外包出去,與服務商談好利益分享,還有一種就是:車廠主導組織,建立生態。這兩種其實大家都在嘗試。我個人認為:如果車廠還是實力比較雄厚的,不妨還是走主導組織的這條路。我覺得沒有對錯,無非你根據你自家的實際情況去確定一個最快上馬的方案。
如果一定有評判標準,那只有一條:客戶觸點的維護與運營,是客戶體驗的基石。
36氪:做完全沒有做過的業務是否覺得壓力很大?
華瑾:的確有好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有一些新的信息。最近我們就在與很多不同行業專家們組織workshop,包括媒體行業診斷,能不斷地接觸新的領域,去知道一些新的東西。
新的技術疊加上來,包括5G,我們可能也會有一些新的方向。安吉星還是想做整體車聯的解決方案,現在合資企業里面有TSP資質的可能也就只有安吉星。安吉星現在資質也比較齊全,還有電商資質、廣告經營資質,關于怎么打通、真正地把這個車聯生態,包括智慧車聯很好地呈現給消費者,大方向大家都清楚,具體做起來可能還是要有一個摸索的過程。隨著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對汽車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對車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要平衡好,既嘗試創新,又不要“瞎折騰”、“自娛自樂”。
- 02
在“同質化”中滿足“差異化”
36氪:為什么在中國安吉星的使用頻率比美國市場高很多?
華瑾:比如說導航,肯定是高很多。我舉個例子,底特律的地圖很多年沒變。我們這里云端地圖是實時更新的,一不變就不對,人家就要打電話來投訴你:“這個地圖怎么回事兒,把我導到哪里去了?”中國建設日新月異,這個使用頻率勢必高很多。
再比如,在美國,因為人工費用的掣肘,沒有代駕服務。不可能有個美國人半夜來幫你開車,人工貴的要死。但是在中國市場,這也是個很受歡迎的服務,如果你說要導航到某個飯店,智能坐席就會問,你要不要兩小時以后我給你安排個代駕。
這些服務都是比較結合中國特色的,安吉星在做的一些服務——包括物流,我們有些車輛是具備后蓋箱開鎖的。可以要求快遞員把物品送到車后蓋,車主通過安吉星遠程開門解鎖,這些也是中國特色的服務。我們也想結合這個做一些公益類項目,比如說不要單純只做這種純商業的東西,如果你要捐個書就放在后備廂里,你授權開門解鎖,我們安排全程物流統一收取,再捐給偏遠山區的孩子。
36氪:現在有多少人在進行研發、生態開拓?生態的這種開拓的方向是在哪些?
華瑾:安吉星現在有正式員工300多人,負責研發的有180人。進行“生態開拓”的大概有十來個人。
關于生態開拓的方向,主要是圍繞剛需。我們還是看到剛需一定是在導航,車上聽音樂,聽電子書、新聞,為主。其他的功能,還是要看汽車的發展過程,有一些功能雖然很炫酷但在當下是使用頻率并不高,我們現在通過流量消耗去分析它的使用頻率,會看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流量就在這三個應用(導航、音樂、電子書及新聞)上,你疊加了很多天氣查詢,航班管家,股票查詢,使用頻次很低很低。所以還是應該集中火力做好核心剛需,我覺得‘二八法則說’到哪兒都還不過時。
36氪:目前來看,消費者需要的東西還是比較同質化的,車企要想差異化如何做?
華瑾:這可能需要經歷幾個階段。比如說1.0階段,大家都無非是想把各種功能先加上——主機廠都把地圖、音樂、網絡電臺這三個剛需往上加,好一點的走的快一點的,再加電子書、美食下載、天氣、股票、航班查詢等等。一股腦往上裝,這可能就是所謂的1.0時代。這個很同質化,可能就幾樣東西。
現在已是2.0時代了,就是要思考怎么主動提供各種服務,比如說車主是每天早上8點到9點是聽音樂的,你經常聽某種類型的歌,根據這些數據車企可以用哪個衍生業務結合起來做一個什么樣的場景——這個就是2.0時代的事。現在的確就像你說的,大家都比較同質化,要把這些生態建立,把應用往里面疊加,比如加油、停車,現在還是各股勢力跑馬圈地的過程。
此外,汽車智能化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你對車主的服務能力。如果在做車聯網的時候,后續的服務端接不上,就會大打折扣。
車聯產品完全可只當作消費電子看,所以它被替代的可能性很高。我上次從機場回來打了輛專車,我看那個小伙子把車內部全部都改裝掉了,也不是用車廠原裝的東西——這個更新迭代很快,人家愿意花3000塊錢去做這些。這需要車企改變固有思維,你不能把它當車看,至少把這部分系統當消費電子看就對了。
- 03
從當下到未來
36氪:安吉星也在做一些車隊管理服務?
華瑾:我們現在合作的還是比較小型的,大型的很多平臺早就有自己的后臺服務架構了。但是我認為還是存在農村包圍城市的可能性,因為散落的小型車隊也有好多,它可能也就幾十輛、一百輛車,不愿意自己再去自己做后臺。
我們現在就類似于企業ERP,給車隊管理者一個賬號,他可以通過登錄到后臺去看這輛車目前在什么位置,它的油耗是怎么樣的。如果駕駛者要逃避監控,拔下了監控的OBD,也會及時通報。大型專車平臺在IT系統上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小型的就完全可以通過我們這種解決方案去做。不久前,我們體系內的融資租賃公司,也購買了我們這種打包解決方案。
36氪:近些年來消費者對車聯網認知有變化嗎?
華瑾:我覺得還是服務模式的轉化,之前消費者可能覺得音控導航很領先。但未來車聯網還是會基于車的服務再往外延伸。未來會往車外走,譬如和家里的智能終端相連,把車內車外的生活無縫地連接到一起。
舉個例子,你正在家里看電視,電視給你彈出個消息說:下雨了,你車窗沒關,要不要現在下個指令關一下;或者你出門的時候,你可以問一下你的智能音箱:我現在車況怎么樣,油還夠不夠,它可以給你回答。未來,將是從車到家的一站式的智慧服務。
我覺得這整個的過程就是向車外連接的過程,就是到萬物互聯。車聯也只是物聯的一部分,透過現象看本質,無非就把所有的東西都連接在一起,如果4G再切換到5G,那時候沒有卡頓、幾乎沒有遲延,一切都完全不一樣了。連接是趨勢。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