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政策限制 對中國汽車產業刺激政策的若干建議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汽車產業作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正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自2018年7月始,已經連續19個月負增長,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本就下行的中國汽車市場帶來了更大的沖擊。
在此環境下,中央、各地政府積極出臺政策提振消費,為企業減負,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
基于此,我們在響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號召,積極準備復工復產的同時,從產業發展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汽車消費層面
1、逐步放寬、取消汽車限購,釋放市場潛力
汽車限購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但同時抑制了市場需求釋放。建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石家莊等地適當放寬限購指標額度,同時各地政府通過探索市區和郊區分片管理、擁堵路段適當限制等綜合方案,合理引導私家車使用,通過細化交管和建設城市智能交通網絡,降低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實現汽車產業和城市交通的平衡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的汽車限購城市有8個: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杭州、深圳、石家莊和海南。后續限購政策如若逐步放開,真實需求體現下,限購城市汽車市場具備較大發展空間。如果限購地區全面落實增加牌照額度,將對沖掉大部分疫情產生的負面影響。
2、加大對大眾化(15萬以內)產品支持力度,鼓勵汽車下鄉
伴隨著國內汽車消費進入新階段,一二線城市在限購限行及高房價等因素影響下,新增購車比例逐年減少,未來三、四、五線城市將成新增長極。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約300個城市,2856個縣,41658個鄉鎮,一二線城市外的下沉市場人口占比達77.55%,2.27億小鎮青年成時代消費的新勢能。
隨著農村市場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農民也面臨消費需求的升級,傳統的微面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性更強、更有面兒的SUV以及品質更高的、宜商宜家的皮卡產品,同時,我國消費者購車呈現“以一年左右收入買車”的規律性,且基本穩定,結合未來收入預測,15萬以下人群仍占比最大。
基于以上,價格在15萬以下,排量2.0L及以下,最有機會成為汽車消費增長的爆發點,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此部分產品的補貼支持力度,并結合近期發布的汽車下鄉政策,制定細化方案,促進農用車轉購輕型 SUV 或皮卡,以現金補貼、減免車輛購置稅、納入個稅抵扣、降低汽車使用成本等多種形式,促進汽車市場消費增長。
3、進一步實施皮卡解禁,推動汽車市場發展
當前皮卡在車輛注冊登記、高速出行、城市限行、年檢、報廢等方面受到較大的政策限制,使皮卡消費在中國受到壓抑和束縛。當前皮卡產品具備強承載力、高通過性、開放運輸空間以及舒適性的特征,相比于輕客和輕卡等其他車型具備拉人載貨的多功能性,同時還具備轎車、SUV的安全性、舒適性、操控性和外觀時尚性。一旦政策完全放開,皮卡品類將具備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能夠達到汽車銷量的5%左右,由目前的40萬輛/年(市場份額僅為1.5%),提升到約200萬輛/年。
建議將皮卡視同為乘用車,在車輛注冊登記、年檢、限行及其他促進消費政策領域享受與乘用車同等的政策,促進皮卡市場及整體汽車市場進一步發展。
二、產業發展層面
1、真正破除新能源汽車產業地方保護,讓市場回歸市場
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國家已明令禁止各地方政府實施保護主義。面對高壓管理措施,各地雖然不再公開實施地方保護,但隱性保護仍然存在,比如把地方補貼改為專項研發補助或獎勵,設置不必要的產品、技術門檻,為地方企業打造“定制化”的政策條款等。地方保護的后果就是,導致市場割裂,致使企業產品分散、規模不足,落后企業分散寶貴資源,優勢企業難以脫穎而出。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國家戰略,正處于由政策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關鍵期,亟需建立公平統一的大市場,以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優勢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建議政府積極進行角色轉型,做好國家頂層設計,推行財稅制度改革,加大鼓勵研發(如當年研發投入費抵扣當年所得稅,溯及既往3年)、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并堅持市場第一的原則,對隱性地方保護予以禁止及嚴厲打擊,從根本上破除地方保護,保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鼓勵小型電動車發展,提振新能源汽車產業
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而更節能、更高效的技術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實現目標。
當前國人私家車的中短途代步占據用車比例的95%以上,300km續航可滿足私人需求,400km續航已基本達到上限。更大尺寸的車型,意味著更多的能源消耗以及更高的價格,沒有補貼情況下,存在很大推廣難度。
此外,由于電動車的技術特點,在設計合理的前提下,小型電動車內部空間完全可以達到緊湊型車的空間,滿足乘坐和載物需求。
基于當前中國的國民可支配收入及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現狀,以及中短途的使用場景,建議加大對小型電動車研發及銷售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真正實現新能源汽車無補貼時代的平穩發展。
3、延緩國6b切換節點,緩解車企應對壓力
本次疫情造成車企延遲復工、零部件供應短缺、部分車型的研發/測試/認證/生產及銷售全面延遲,且受道路出行限制,整車/零部件物流運輸受阻、經銷商暫緩營業以及消費者購車需求和消費能力下降等情況,對2020年上半年汽車企業在國5庫存清理,國6產品認證及生產準備方面造成嚴重影響。
建議:①國6排放法規PN限值(6×1011個/km)延緩至2021年1月1日實施,即符合PN過渡限值6×1012個/km的產品允許2020年12月31日前繼續生產銷售;②對2020年12月31日前生產的符合PN過渡限值的車型給予6個月銷售過渡期,即允許在2021年7月1日前進行市場銷售和辦理注冊登記;③國6政策實施時間給予6個月注冊登記過渡期,在2021年1月1日前允許注冊登記。
4、加大汽車產業“走出去”支持力度,打造全球汽車品牌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包括研發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已經到了可以去參與全球競爭的時機,同時國內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過剩,車市低迷、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等都在倒逼著中國品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但面臨著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全球政治的不穩定等因素,中國車企走出去,仍存在著較大的拓展困難與經營風險。
建議國家制定相關的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府資源,搭建平臺,支持優秀中國品牌抱團出海,打造全球品牌,同時可結合企業訴求,根據車企海外現地生產的數量相應批準其在中國國內的新增生產數量,以滿足車企國內市場發展需求。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