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十問十答 探尋自動駕駛未來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最直觀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特斯拉交通安全事故案件后,德國規范了關于自動駕駛汽車宣傳的相關法案。
此前,特斯拉在德國的官網公開表示,特斯拉汽車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全部潛力,到2019年年底就可實現城市自動駕駛,根據德國相關社會組織的意見,其Autopilot廣告存在虛假宣傳,夸大了其系統的功能。2019年7月14日德國慕尼黑法院的判定特斯拉今后不得再聲稱或者暗示其車輛具備自動駕駛功能。此后,特斯拉官網關于Autopilot的宣傳也從“自動駕駛”改為了“自動輔助駕駛”。
這個問題其實,只能說現在各大廠家都在盡量規避和預防,首先是系統的搭建,在技術上實現規避。在公開密鑰基礎建設(PKI)和V2X使用上,遵循國際標準,同時,優化AFW“內外兼修”,不僅要針對來自外部的惡意攻擊還及時針對內部的異常通信進行分析,自內而外的守護汽車安全。不過,技術總在進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當遇見等級碾壓時不可避免的,防火墻被攻破,汽車掌控權被轉移。
另一方面,通過黑客大賽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暴露漏洞,再由公司工程師們優化系統。這方面就不得不提世界著名黑客大賽——Pwn2Own,它將自動駕駛汽車的攻擊作為了比賽的一部分,成為攻擊目標的公司現在都為該競賽提供了贊助,并安排了工程師在現場接收研究人員的漏洞報告,現場修復BUG。
Pwn2Own黑客大賽被認為是信息安全領域白帽黑客的頂級競賽。安全研究人員聚集在Pwn2Own競賽中,針對預定目標(軟件)列表展開攻擊,他們的每一次成功都會贏得積分和獎金,黑客競賽中利用的所有漏洞都必須是新的,并需立即向軟件供應商披露。
最后一種,BUG獎金計劃。這一方面較為突出的是特斯拉,根據最新的數據,特斯拉將每個報告漏洞的獎金提高到了1.5萬美元,至此特斯拉已經向計劃參與人員累計提供超10萬美元的獎勵。
跟現在的電腦,手機一樣,電子化的產品都有這個風險。但這無法阻止自動駕駛發展的大趨勢,車企會建設更安全的系統防止入侵。
每個階段的自動駕駛我們主要依據是否量產來作為評判標準,畢竟只有實現了量產上路才能證明其技術成熟度和可行性。根據現在車企的官方數據來看,大部分的車型還停留在L1階段,搭載了部分可控制加減速或者轉向其中一項配置。部分的豪華廠商和一些造車新勢力已經能夠達到L2級別的高階輔助駕駛。
至于L3這一級別的自動駕駛,主要代表車型是奧迪A8L,雖然已經能夠量產上路,但是因為國內對于自動駕駛相關法規正在完善當中,所以國內不允許上路。至于更高階的L4和L5,技術正在測試當中,實車尚未量產。
不過,各大車企對于自家的自動駕駛技術都充滿信心,紛紛明確了上線時間。奔馳表示其自動駕駛在2025年實現量產;寶馬計劃在2025年實現汽車全自動駕駛;現代表示,2020年旗下自動駕駛將視線商業化;IHS表示,到了2035年自動駕駛將成為主流。
2016年8月,世界首個無人駕駛出租車nuTonnmy在新加坡正式開始載客運營。L5級別的無人駕駛能否實現不言而喻。
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覺得自動駕駛難以實現呢?自動駕駛量產上路究竟被什么限制了呢?除了所謂的技術局限,還有政府規劃,企業成本和法律倫理上的原因。
2G蹦迪到現在5G即將普及,6G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向我們奔襲而來,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可以讓我們相信,技術局限只是一時之阻。而且,上一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家企業對于自動駕駛上路量產充滿信心,在他們的心里技術或許已經算不上是阻礙。企業成本這一方面,對著技術的大幅度普及,整車產商們都開始涌進,成本攤開之后,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政府法規在回答自動駕駛撞人定責這一問題時,大家可以發現,各國政府對于自動駕駛法規建設都在推動中,未來自動駕駛法規將得到完善。
社會倫理帶來的阻礙同樣也值得思考:如果人為交通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的90%,大多數人都人為這是合理可接受的,但是自動駕駛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為人為事故率的一半——45%時,大家會認為這是在胡扯,并且堅從倫理和情感上拒絕接受這一結果。但是,如果事故率再降低到20%甚至10%,大家又覺得可以接受了,因為在絕對數據的壓制下,人們才會真正的開始權衡機器與人類可比性。
人開車撞死人和機器開車撞死人其本質意義上存在巨大的差別,最明顯的差距就是:人類發生事故,不僅僅需要承擔金錢上的懲罰,還有道德心理上的譴責。機器發生事故,即使最終事故結果的承受方定為其運營或者制造企業,但是僅僅是金錢上的懲罰,情感上他們并不是有什么付出,官方的表述與文案對于受害者來說,顯得蒼白且可笑。
自動駕駛被追捧,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新奇。根據統計數據每年全球大約有130萬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以上的事故是人為因素導致。推行自動駕駛,在一定條件下能夠防止事故發生或者降低事故傷亡率。再者,汽車保有率近年來不斷上升,但是空載率和對環境的傷害也成正比,從節能和改善交通擁擠現狀的角度來說推廣自動駕駛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至于一直討論的道德倫理的阻礙,殘忍的是,社會發展的齒輪絕對不會因為人類脆弱的情感機制而被阻擋,利益和進步才是最終的驅動力。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楊雅琪)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