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前沿峰會:用加速度開啟汽車智能化元年
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背景下,汽車電動化技術與5G、人工智能、芯片、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深度融合發展。2020年,汽車產業迎來智能化落地元年,在此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8月22日, 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主辦,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支持的第三屆全球智能汽車前沿峰會(GIV2020)在廣州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提速汽車智能化 打造產業新引擎”,主要討論和分享智能汽車產業當前發展階段取得的成果、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600余人現場參加了本屆大會,與此同時,大會還采取視頻直播的方式累計吸引了超過200萬人次“云參會”。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王曦、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洪為大會致辭。陳清泰表示,汽車電動化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接下來應該把智能化、網聯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汽車革命的下一步是智能化和網聯化。
智能汽車的發展速度超出預期
隨著基礎技術的快速更新,汽車智能化技術體系發展得愈加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有了更為細致和具體的落地場景:從L2-L5,每個自動駕駛層級都陸續開發出了具備市場應用前景的技術與產品體系,一方面讓汽車智能化的內涵愈發豐富,另一方面也讓智能化落地速度超出預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在發言中提到,汽車的智能化是有很多層級的,發展速度會非常快,如果企業不注意到這個趨勢,肯定是會落后的。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亞認為,智能汽車已經從實驗室和示范運營轉向量產,新產品走向市場的開始也是新技術落地、接受消費者檢驗的過程。這個階段企業、資本和公眾相關各方不再被概念所迷惑,而是進入冷靜期,這是新技術、新生事物發展壯大的規律,也是產業化開始前的必經之路。
因此,在這個關鍵的發展節點,于整個行業而言,需要既“謹慎”又“大膽”,戰略上激進領先,戰術上緊跟技術與市場的發展動態,打造自身的競爭力,積極面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挑戰,并借助優勢力量,促進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必須雙線作戰
如果從產品定義的變化來看汽車行業的變革,那么,電動化對應的是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基礎屬性;而智能化與網聯化,則是車輛在交通工具之外的附加價值——從單純地提供“移動”的能力到圍繞“移動”提供的全方位服務。
要保證汽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兩方面缺一不可。陳清泰理事長在致辭中指出:“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必須雙線作戰:一條戰線就是電池、電機、電控和充電基礎設施,必須打好這個基礎,保證電動汽車良好的行駛功能;另一條戰線,也是未來競爭的焦點,那就是網聯化、智能化,最終實現無人駕駛。這是充分發揮汽車革命造福社會所必須的。只有兩條戰線并進,才能站穩腳跟。”
在電動化方面,無論是車端的關鍵零部件,還是基礎設施布局,在十年的積累下行業在穩中前進,而智能化方面,則還需要從基礎做起,從了解市場和用戶需求開始,打造自身的產品與技術。
企業如何實現智能化轉型
關于這個問題,行業給出的答案十分一致:融合開放、協同并進。陳清泰理事長更是指出,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將是成敗的關鍵。
智能化給汽車行業帶來的最大變化在于對產業鏈的重塑。
原本在百多年發展中已經固化的鏈條已經開始松動。整車廠在發揮自身的集成優勢,期望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商業生態,不在智能化洪流的沖擊之中被淘汰和取代;供應商則以更開放的姿態去定義自身的角色,在競合之間實現轉型;看到新潛力市場的跨界力量、握有底牌的新勢力則希冀在這一輪產業重塑之中盡快“卡位”。
行業正處于產業鏈的重塑期與轉變期,這種融合與生態的建立進程并不如智能化到來得那么快。因此,陳清泰理事長在大會上發出呼吁:“汽車企業應該把合作的手伸出去,互聯網、IT、AI企業要把手插進來。雙方攜手重構汽車產業鏈,共同構建智能汽車的產業生態。”
開放合作不僅體現在企業的合作中,也體現在產品的開發思路之中。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總裁陳黎明提到,博世通過開源軟件(操作系統中間件和開發工具)的開放合作來整合業界資源,讓大家共同打造自動駕駛,來加速自動駕駛的落地,而不是重復地浪費資源做同一件事情。
自動駕駛要走應用和場景驅動創新的路線
自動駕駛在從技術論證轉向商業落地。當基礎技術的發展足夠支撐最終產品的實現時,問題自然從實施路徑變得更為實際:如何才能盈利。場景之間并不存在非A即B,真實的用戶需求是否存在、技術力與產品力是否足夠、商業閉環能否形成……才是關鍵。
因而,要想實現自動駕駛,就必須要從應用和場景出發,反向驅動技術與產品的創新。鐘志華院士提到,技術是應用導向的、可能風險比較小,而就技術談技術則風險非常大,尤其是對交通和汽車不是太熟悉的可能會進入誤區。在提到其實際進行的創新實踐探索案例時,鐘院士著重提到了引導式自動駕駛物流車,用有人駕駛帶無人駕駛,能夠解決現在的法規問題,也能降低司機的人力成本。
發展智能汽車要把握車路協同在我國的環境優勢
新基建政策的出臺給車路協同發展提供了支撐,5G、道路交通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成為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進程提速的新動力。作為產業發展的焦點話題,“車路協同”在本屆大會的高層論壇中獲得多位嘉賓的點贊,多位與會嘉賓表示發展車路協同在我國兼備政策優勢與市場優勢,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將可能引導智能汽車提速駛入“快車道”。
東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智能網聯交通聯合研究院院長冉斌認為,車路協同是將路和車視為完整的系統,用聰明的道路彌補智能網聯汽車的不足,提高車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相關功能。發展車路協同的智能汽車,將能夠很快實現第三級的自動駕駛,單臺車可以節省50%-90%的費用、10年左右的時間。
馮興亞認為,單車智能+車路協同路線才是適應中國市場的最佳解決方案。在他看來,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和成本問題突出,車路協同與單車智能并不矛盾,我國發展車路協同兼備政策優勢和市場優勢。巨大的市場容量,消費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5G系統、人工智能、軟件人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必將催生基于中國生態產業的智能汽車。
城市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最大應用場景
自動駕駛汽車要以場景落地為技術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城市恰恰是自動駕駛汽車最大的應用場景。但作為一個新事物,自動駕駛產業本身太新、跨度太大,如何建設好適應自動駕駛的城市場景對于驅動自動駕駛汽車發展進程至關重要。
什么樣的城市適合自動駕駛落地?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在會中介紹,百人會基于2019年聯合發起成立“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了4個自動駕駛城市必備的基本要素:
第一,智能化基礎設施,政府要投入,按車路協同的要求、5G應用場景落地的要求,建設能夠支持智能駕駛和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
第二,測試環境,尤其是封閉測試場,將開放和封閉測試結合起來。
第三,示范應用,在特定場景開展應用示范,開放城市道路、吸引企業來測試,為城市集聚創新資源。
第四,數據和云控平臺,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打通各類數據,提供集成數據平臺,并進行有效管理。
會中,張永偉秘書長還代表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發布了《自動駕駛應用場景與商業化路徑》報告。《報告》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將率先在Robo-taxi、干線物流、末端配送、城市環衛、無人公交、封閉園區以及AVP自主代客泊車等七個場景落地。《報告》立足于自動駕駛產業現狀,詳細分析了七個場景發展的現狀和痛點以及面臨的挑戰,研究和挖掘自動駕駛在其中的應用價值。
高層論壇結束后,22日下午并行召開了2場主題峰會及2場圓桌論壇,分別圍繞智能汽車近兩年取得的技術突破、產品創新、落地場景應用案例,以及產業發展的頂層路線設計問題,智能網聯產業人才發展培育等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深入討論。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