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楊士旭:電氣化與未來出行構建低碳城市解決方案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部門承擔著既要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移動出行需求,又要減少碳排放的雙重挑戰。繼而,城市和出行領域成為了實現能源轉型的關鍵抓手,這也將導致世界能源發展形勢、未來出行及低碳發展的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在全球未來出行大會(GFM2020)上,bp集團高級副總裁、bp中國總裁楊士旭先生提到,電氣化與未來出行將是構建低碳城市的解決方案。
目前,交通部門的排放占到全世界化石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的1/4,中國將面臨碳排放能源轉型的嚴峻挑戰。2019年,中國能源消耗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接近100億噸,占到全世界總量的近30%,這個規模是美國的2倍、歐盟的3倍。同時,中國的碳排放增長速度也非常快,2019年中國的碳排放年增長率是3.4%,這不僅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水平,也高于同期碳排放增長水平,形勢十分嚴峻。
前不久,習主席在9月22日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我國要努力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也就意味著,要在2020年至2050年這30年間,中國來自能源使用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將大幅下降約85%。雖然任重而道遠,但這也將產生數十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其中就包括終端能源消費的電氣化、交通行業的低碳化和碳捕捉技術等的應用。
當今世界將繼續朝著電氣化方向發展,全世界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從今天的20%逐漸上升到2050年的45%左右。其中,中國的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上升的速度更快,將從目前的25%左右上升到2050年的55%左右。而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的電氣化必將是低碳的電氣化。這也就意味著,煤炭在發電結構中的占比將大幅下降,預計從目前的65%下降至2050年的大約4%。到2050年,全中國90%的電力將來自更加清潔的能源。
電力部門的增長主要來自于交通部門需求的快速增長,而交通電氣化則主要來自于路面交通的電氣化。在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的情景之下,到2050年,全世界卡車和客車的電氣化率預計將高達75%,而中國卡車和汽車的電氣化率將高達80%,電動車將達到3.5億輛,這將主要得益于全球更高的車輛能效標準以及更高的碳價和新一代消費者對電氣化車輛的偏好。所以,中國交通領域的電氣化革命將對全球出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氫能作為路面交通的燃料,預計到2030年以后將逐漸開始被廣泛使用,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路面交通燃料中的占比將接近20%。大約從2030年開始,氫能在中國路面交通的使用將會經歷爆發式的增長。
氫能對于重卡行業的低碳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這就意味著30年后氫能作為燃料將貢獻中國重卡行業30%—40%的燃料。但是,運用氫能的壁壘主要來自于基礎建設、加氫站的建設和推廣所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而且,氫能低碳化也需要時間,從灰氫到藍氫、再到綠氫這一過程也需要巨大的努力。
需要強調的是,要實現交通部門的低碳發展需要綜合的解決方案,并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電氣化在某些交通領域,從商業性和技術可行性的角度來看,其實現難度還是非常大的,而且某些特殊地理條件的約制,也會增加難度。在這些領域當中,楊士旭認為,通過運用氫能、生物甲烷、合成天然氣或者與CCUS技術相結合的天然氣,可以幫助交通部門顯著降低碳化過程當中的成本。與此同時,在交通領域要實現低碳發展,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科技創新和突破,這其中就包括要大力提升燃油車輛的使用效率,也要推進更廣泛使用的移動出行革命,尤其以無人駕駛和共享出行為主。根據bp能源展望中的預測,到2050年,在快速轉型的情景下,電動車在乘用車總數中的比例將高達80%—85%。對此,楊士旭認為需要重新定義三個重要領域:一是低碳電力和能源;二是電力零售與出行;三是專注的油氣業務。
最后,楊士旭強調,中國是世界最大、也是發展最快、最為迅速的電動汽車市場,新能源與電動化將會是國家戰略發展的目標之一,而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規模化的運用方面,中國都將具有無與倫比的機遇。(文:太平洋汽車網 王曉莉)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