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這三張“王牌” 通用汽車的轉型可不能小看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前段時間我談了大眾和豐田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破與立:大眾花了160億元研發全新一代數字高爾夫,但還是因為軟件問題走了不少彎路;豐田為了追趕新四化的進程,也花了巨額投資買買買,燒錢無止境……
這回要談的是代表美系傳統車企的通用。作為曾經的全球第一大銷量的車企,也經歷過破產和被國有化,通用的轉型比大眾、豐田都坎坷不少,但手握著三大王牌,也有充足的底氣。
相比大眾、豐田輕輕松松就拿出數千億來實現轉型,通用這只大象則是先“瘦身”,才能轉身。
與前兩者光景不同,通用這個曾經的“底特律之光”早已卸去一臉的傲嬌。近年來各大市場不復當年,2019年其全球銷量僅為775萬輛,同比下滑8%。面對的一邊是下跌的銷量,一邊是時代變革的風 口浪尖,通用只好降本增效,將節省下來的經費投入到新興領域。
自2017年以來,通用汽車陸續放棄了歐洲、南非、越南、印度市場,或是關閉了一大批海外工廠。
通用汽車近年重組部分市場情況一覽(不完全統計) | ||
時間 | 重組地區 | 內容 |
2017 | 歐洲 | 以13億歐元將歐寶和沃克斯豪爾拋售給PSA集團 |
2017年 | 南美洲 | 關停委內瑞拉等工廠 |
2018年5月 | 韓國 | 關閉韓國群山工廠 |
2018年 | 北美 | 宣布將于2019年關閉北美5家工廠 |
2019年10月 | 澳大利亞 | 終結霍頓汽車品牌 |
2019年12月 | 俄羅斯 | 伏爾加購買和通用合資公司50%的股份;通用關閉組裝工廠 |
2020年2月 | 東南亞 | 將泰國羅勇府制造工廠、印度塔里岡工廠轉售給長城汽車 |
就連同樣的心臟地帶也不能幸免,通用曾計劃在2019年關閉5家北美工廠,以及裁員多達1.48萬人( 占北美所有員工的15%),這一項裁員計劃使得通用獲得每年超過60億美元的額外現金流,包括降低40億美元成本和1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2019年10月,因不滿大規模裁員,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簡稱UAW)發動罷工行動,對通用汽車造成逾20億美元損失。后者無奈只能妥協,重新簽訂新投資、增加崗位的合同。
而省下來的錢都All in在電動化和自動駕駛的轉型上,Crusie正是通用的一大頭牌。
Crusie起初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與通用產生的故事要追溯到2016年。在這一年,谷歌發布了全自動駕駛汽車;Uber組建了自動駕駛部門;特斯拉Model S搭載了Mobileye EyeQ3自動駕駛硬件。無論是科技公司,還是私人乘用 車領域,自動駕駛之爭山雨欲來風滿樓。
同處美帝大地下的通用已經迫不及待地參與到這場戰事中,但從零開始為時已晚,于是2016年,通用以大約10億美元收購了創立于2013年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Cruise,后來升級為通用旗下獨立的自動駕駛部門。
在此后,Crusie又引入軟銀、本田、微軟等投資,目前估值高達300億美元。相比之下,作為百年車企的通用汽車目前市值約為810億美元,而Crusie僅創立了7年多時間就達到了通用約37%的估值。
事實可以證明美國華爾街對Crusie的期待并非空穴來風,經過這些年的發展,Crusie已經雄踞全球自動駕駛的第一梯隊。根據美國車輛管理局(DMV)《2020年自動駕駛脫離報告》顯示,Crusie在測試路程達到77萬公里,也就是說所有測試車累計繞著地球大約走了19個圈,每10萬公里接管3.5次,整體排名僅次于Waymo。
另外,Crusie與Waymo、AutoX還取得加州技術含金量最高的無人駕駛測試牌照。
從技術迭代、規模來看,通用的Crusie確實走進了全球的第一陣營,但在商業化進程上,不同于Waymo、AutoX,Crusie還遲遲未推出Robotaxi的試運營。
這或許是Uber、Waymo等事故和負面新聞在前,或許是“爸爸”通用作為傳統車企對安全的謹慎考慮。路測的理念就可以體現這一點,不同于其他科技公司以“農村包圍城市”的路測理念,Crusie直接在復雜的道路上測試,比如城市、城郊等更加接近實際應用條件的環境下測試,更具挑戰性。
此外,Crusie還在自主可控地研發核心傳感器,如收購激光雷達初創公司Strobe;自主開發了全新超短程毫米波雷達/車輛故障備份冗余系統等。
而關于Crusie這些技術就將集中體現在發布于2020年1月的Cruise Origin上,這是一款沒有方向盤、剎車和油門踏板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對標的是豐田e-Palette。
無論是Cruise Origin,還是豐田e-Palette都是無人駕駛與共享出行的深度融合,意味著傳統車企真正開始進入自動駕駛商業化部署的最后準備階段。
至于什么時候能走上開放道路,放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說不準。對于像通用這樣的傳統車企來說,將智能網聯技術融入到傳統的整車制造中實現無人駕駛商用,需要循序漸進。這段時間先看著對手踩踩坑,自己再吸取教訓,也不失為一種以慢為快的策略。
除了L5級自動駕駛的共享化商用領域外,通用還將一部分精力放在代表私家車領域的高級別輔助駕駛系統上,即通用的第二張王牌——超級巡航Super Cruise。
在未收購Cruise公司之前,通用在2013年就開始研發Super Cruise,2017年開始搭載在凱迪拉克CT6的頂配車型上。
這套高級別輔助駕駛系統融合了雷達、超聲波傳感器、攝像頭、全球定位系統以及兩個重要的補充——激光雷達采集的高精度地圖數據和一個跟蹤司機注意力系統(DAS)。DAS由方向盤上的三個紅外傳感器和一個紅外攝像頭組成,在司機未能集中精神在道路行駛時,系統將發出三級警報,達到最高級別時,汽車將自動剎車并停靠一側,開啟雙閃。
這樣的安全冗余和邏輯也體現出傳統車企對自動駕駛的謹慎態度,在美國《消費者報告》的一次大橫評中,Super Cruise以最高分的69分戰勝了特斯拉Autopilot ,第二名為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統,第三名為福特的Co-Pilot 360系統。
該評測針對美國市面上主流的17 款擁有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從功能表現、系統易用程度、人機交互設計、接管提示等幾個維度對這些系統進行打分,Super Cruise憑借其穩定性和交互邏輯奪冠,在歪果仁眼里,Super Cruise其實可以與特斯拉Autopilot相提并論。
不過目前這套Super Cruise系統一直以來只搭載在凱迪拉克上,根據數據顯示僅有30%的CT6車主選裝了Super Cruise,尚未能達到像特斯拉這樣的大規模應用階段。
另外,Super Cruise規定了需要在美國、加拿有相關地圖覆蓋的大約30萬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使用,所以實際應用還不如AutoPilot具有”普世“價值。如果要跟現在的新勢力相比,蔚來NOA、特斯拉NOP、小鵬NGP已經能自動變道、上下高速匝道等,Super Cruise的功能點主要還是圍繞自適應巡航展開,吸引力還是少了些。
慶幸的是,如今通用也加快了步伐,計劃到將Super Cruise系統拓展到包括雪佛蘭等品牌上;到2023年,旗下超過22款車型將陸續搭載。此外,未來的新車將應用全新一代電子架構,屆時將擁有常用常新的OTA能力,比如優化后置傳感器和軟件算法,提供更多的電力帶寬和數據處理能力等。
通用汽車最近也在研發更高級的L3自動駕駛系統——Ultra Cruise,屆時真正成為特斯拉有力的競爭對手。
通用的第三張王牌是V2X技術(Vehicle to Everything)。V2X即車輛與其他交通參與者包括人、車輛、交通信號標識等連接,由此衍生V2V(車與車)、V2I(車與路)、V2P( 車與人)、V2H(車與家)、V2N(車與網絡)、V2C(車與云端)等范疇。
V2X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車路協同”,當萬物互聯后,就等于為自動駕駛打開了“上帝視角”,提前獲知超過視距范圍以外的情況,小到路面坑洼,大到前方交通事故、紅綠燈預知等,能提前為車輛做出行為規劃。
通用是V2X技術的先行者之一,在1939年就提出最早的V2X概念;1956年發明出通過電子脈沖信號通訊實現車路互聯的概念車;2020年廣州車展上,別克發布量產版V2X技術,將能提供ADAS、緊急制動預警EBW、車輛失控預警CLW的功能。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搭載在2021款別克GL8艾維亞上,主要分為交叉路口碰撞預警 ICW、緊急制動預警 EBW、車輛失控預警 CLW、異常車輛提醒AVW、道路危險狀況提示HLW、限速預警SLW、闖紅燈預警SVW、綠波車速引導GLOSA等八大場景功能,消費者只需要花一萬元就能選裝。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自動駕駛最完美的技術路線是單車智能結合車路協同。試想一下,當一輛車在完成自動變道時,能提前告知后車,若在后車司機反應不及的情況,車輛能主動介入就能規避追尾事故。
不過實現V2X的前提是路邊智慧單元、運營商基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車載智慧單元前裝,所以真正要做到普及還很遙遠。曾有觀點認為,“道路上起碼需要有10%-20%的車輛裝載C-V2X系統才能發揮作用,至于要達到真正的效果,則起碼需要40%以上。”
那么V2X對于別克來說,目前還只是小試牛刀。往長遠看,現在只是一項技術儲備,到后來可能就引領其他車企,甚至成為技術標準。
大眾、豐田、通用可謂是最能代表百年造車歷史的三大巨頭車企,體量驚人,沒有哪一家車企比他們更懂造車了。
但過去幾年發生的魔幻事件開始有些顛覆他們的認知,特斯拉這個黃毛小伙居然在市值上超越了豐田,Model 3在中國月銷量也突破2萬輛,輔助駕駛、OTA等新功能、新技術到來迫使傳統車企需要開展自我救贖。
但現在也只是巨變的前夜,大眾、豐田、通用這些巨頭的大象轉身也不容小覷,他們既在共享出行領域上落子,也在自動駕駛領域蓄勢,資金、供應鏈、組織管理等優勢是造車新勢力無論怎么努力也難以快速復制的。
另一方面,這些傳統車企巨頭在數字化轉型中既有共性,也有差異。
共性在于都大眾、豐田、通用創立了自動駕駛部門,同時也投資了共享出行公司,都是認同無人駕駛與共享出行終將融合的趨勢,同時只有通過新組織、新架構、新人才更容易也更快地轉型。
異性在于在買買買上的偏好不一樣,豐田采取的"廣撒網"式的投資,在出行平臺、駕駛員監控、視覺跟蹤、激光雷達、 高精地圖、自動駕駛系統方案等有所布局,而通用、大眾則集中在出行平臺、激光雷達等領域上。
其次,三家車企對自己立的flag和未來事業重心都略有不同,從三位掌門人的言辭中分別可以略知一二。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說:“我想把豐田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成一家移動出行公司。”
大眾集團CEO迪斯博士說:“在不遠的將來,汽車將成為一個軟件產品,大眾也將會成為一家軟件驅動的公司。”
通用汽車CEO瑪麗·芭拉說:“我們正在進行業務轉型,以期成為一家更聚焦于重心且更有紀律的公司。”
通過對三家車企的分析,大概可以得出這樣的總結:豐田希望以MSPF平臺接入全球移動出行平臺,賣數字化增值服務,也希望Woven City編織城市這一造城計劃來重塑生活方式;
而大眾希望用ID系列來復刻燃油時代的輝煌,也希望借助VW.OS車載操作系統/Volkswagen Automotive Cloud這些核心軟件技術來定義智電汽車的標準。
通用則希望精簡業務,專注私人領域的Super Cruise系統和共享領域的Crusie來重塑新型出行,也有可能通過V2X成為互聯技術的提供商。
殊途同歸,即使定位不一樣,但都不能否認汽車正在變成一件越來越軟件化的玩具,共享化的滲透率也將越來越高,車企賣車盈利這個主要商業模式也將發生改變。
在這場變革中,大象轉身都并不容易,有的被軟件問題困擾,有的為資金而煩惱,盡管在產品形態上并不如新勢力有噱頭,但至少大眾、豐田、通用三大巨頭的轉型可以看出智能化不只是新勢力的專利,特斯拉帶領智能汽車由0走向1,未來由1走向10,由10走向無窮,也將會有傳統車企的身影。(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