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出口22萬輛 國產電動車竟然火到國外?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國貨如今在海外影響力有多大?早前有老干媽、辣條等食品被歪果仁搶購一空,最近連上世紀的old school搪瓷痰盂也在國外爆火,居然被炒賣到60多美元(400多人民幣)。
而在中國的汽車產業,即使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產銷規模,更擁有最多的汽車制造商,至今卻還沒有一款國產車能達到風靡全球的程度。
這是我們迫切需要細思和解決的問題。
在過去的內燃機時代,先天不足的中國難以匹敵德、美、日等汽車工業強國,即使出口基本都是碰到一鼻子灰。要實現彎道超車,只能依托于新能源車。畢竟在電動化進程上,中國可是比國外領先幾年。
●國產新能源車出口將迎來新契機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電動載人汽車(包含低速電動車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出口累計22.29萬輛。而2020年中國汽車總出口量為106萬輛,算下來就是:每出口10臺車,就有2臺屬于新能源車。
這個數字其實并不低,畢竟中國去年每賣100臺汽車中,才有5臺是新能源車。(根據中汽協數據,2020年國內汽車銷量為2531.1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為136萬輛)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車出口的數量一定會與日俱增。
去年,歐洲因為一系列的補貼和排放限制政策,讓新能源市場異常活躍。其中,純電乘用車全年銷量超136萬輛,增速高達142%,甚至首次超過中國(124.7萬輛)。
于是一大批新勢力車企趁著這個機會,扎推進軍歐洲市場:
2020年5月,愛馳與歐洲出行運營商Filippi Auto合作,供應500輛愛馳U5,用在法國科西嘉島的租賃服務。
同年9月開始,小鵬先后兩次向挪威發貨100輛、209輛小鵬G3。
接著11月,威馬與Uber達成合作,后者采購EX5相關車型,將投放在包括英國在內的十余個歐洲國家。
蔚來目前已表示即將在2022年進入歐洲市場。
但現在新勢力車企的幾百輛出口規模只是小打小鬧,主要作用還是為品牌試水,以出海之名“鍍金”。
相比造車新勢力的小試牛刀,像上汽、比亞迪等傳統車企已早早在海外市場扎根。比如上汽的大通MAXUS截止目前,在歐洲累計已經賣車1萬臺;比亞迪的純電大巴已在歐美多國贏得不俗的市場份額……
按照全球新能源化的趨勢發展,中國新能源出口數量必定有增無減。特別是排放法規最嚴苛且部分國家開始禁售燃油車的歐洲,將會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一片藍海。這一點可以從去年的出口結構得到佐證:
目前國產新能源車主要是銷往亞洲(占42%)、歐洲(占16%)、南美洲(占15%)、非洲(占12%)。當全球各地因疫情減少對中國汽車的進口時,唯獨歐洲市場大幅增加40%。
不過,看到這里別開心太早。因為無論是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其實都還不是新能源車出口的主要力量。
●老頭樂成為出口大戶 悲大于喜
實際上,這幾年來新能源乘用車都以微型低速電動車為主。至于具體數量有多少實在很難查找,因為低速電動車在中國屬于灰色產業,無論是專家,還是權威機構如乘聯會等,都對低速電動車的數量三緘其口。
能查找到最近的數據是2016年出口量為10萬輛,就算這幾年間沒有增長,按10萬的出口量來算,也大約占了近一半的份額。(當然只是估算啦)
為什么微型低速電動車能暢銷海外?
主要原因還是物廉價美。微型低速電動車也就是俗稱的“老頭樂”,在國內幾千到一兩萬人民幣就能買到,而在國外也加上稅費、運輸費也只需幾千美刀。
去年美帝的一位汽車博主還親自在阿里巴巴買了一臺總價3000多美元的低速電動車,錄了幾條從“開箱”到試駕體驗的視頻,結果收獲了數百萬的播放量,成功帶貨。
這些“老頭樂”多為后置后驅,配置應有盡有,還是最便宜的電動車,平時能在社區溜達,也能接娃買菜……直叫老外默默打開了阿里巴巴的網站。
在阿里巴巴海外版上搜索“低速電動車”,就有多達10頁的商品供選擇,有的山寨奔馳,有的復刻本田,總之就是奇形怪狀,各不相同。在每個商品底下還標明了商品信息和生產廠商的信息。
但可能老外們還不知道這些廠商的生產環境如何,安全質量如何。據統計,中國的低速電動車企業中90%以上都屬于非正規的“小作坊型”,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不少剎車失靈、自燃等安全隱患。
據央視報道,在2013年-2018年,中國共發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這個數字還在隨著低速電動車的增長而增長。
當然,這些低速電動車在進入海外市場時,都需要當地審核認證,比如在美國需要美國DOT認證,及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備案核準,但即使這樣,還很難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畢竟這些只是極低成本的工業“玩具”罷了。
所以,“老頭樂”出口量再大,也不見得一定是好事。“老頭樂”這些低端產品附加值極低,跟老干媽、辣條、痰盂一樣,也都是重復地用廉價資源換來的產業,辛苦半天還不夠別人的芯片、電子設備等高科技產品賺錢。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的產品出口亟需從低端到高端和高價值化切換。
幸好,我們已經看到這樣一個積極的信號:去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額同比增長135.7%,達224.02億元。在出口數量下降的情況下,出口總額不降反升,表明新能源車出口的單車價值正在大幅提升。
如果要說目前出海最成功的中國新能源車企,非比亞迪莫屬。
賣得最火的是純電動商用車,比如它的純電動大巴現在已經賣到英國、意大利、葡萄牙、丹麥等歐洲20多國家,以及亞洲、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家,共計190多個城市;其中在英國,比亞迪更是占據當地純電動大巴市場的60%份額,在美國這個數字則為80%。
在大家最熟知的純電動乘用車方面,比亞迪唐、漢等純電車型都開始銷往歐美、日本等地,動輒500、600km續航的確讓老外有些震驚,畢竟在歐洲常年暢銷的只有雷諾ZOE、日產聆風等舊車型,直到特斯拉Model 3和大眾ID系列出來之后,市場才開始熱鬧起來。比亞迪在歐洲的確會有不小的想象空間。
比亞迪其實還是一家不務正業的車企,準確來說,比亞迪是一家提供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除了我們熟知的電池外,還有云軌、電子產品等,也都通過出口在全球市場賺取了不少名氣。
電池方面,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將在明年向現代汽車出口供貨;同時也在籌建海外第一家電池工廠,并計劃與捷豹路虎合作;
“云軌”其實就是比亞迪自研的跨座式單軌軌道交通方案,融合了電子、汽車、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目前已經獲得了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埃及等國的訂單,幫助解決城市擁堵問題。
當比亞迪進入全球市場,有兩大優勢:
一方面,比亞迪是全球少數能自主掌握電池、電機、電控、IGBT等純電動車核心技術的車企,而在歐洲這些地方,目前僅有少數車企具備自主研發能力,主要還是采用BAE、西門子、采埃孚的電驅動技術。
相比之下,比亞迪就能夠以價格優勢和技術優勢,向全球提供一系列的交通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比亞迪還在美國蘭卡斯特、巴西坎皮納斯、法國韋博、匈牙利科馬羅姆、日本館林和印度金奈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整車工廠,以及多座海外研發中心,更加接近目標市場的腹地,加速產品的本土化。
比亞迪就像一個默默無聞的理科男,從自研純電動車到電池,再到云軌云巴。所以,有人認為比亞迪才是“中國的特斯拉”,都想成為全球電動車的領導者,手上也有電動車、芯片半導體、太陽能、軌道交通等產品和技術。
要想成為全球電動車領軍人物,就注定了不斷打破貿易的邊界。比亞迪與特斯拉在這方面就有些不同,比亞迪主要以商用車出口為主,而彼時特斯拉的乘用車則是足跡遍布各大海外市場。Model 3已經是年銷36萬輛的全球最暢銷電動車,中國更是貢獻了36%的銷量。
對于比亞迪而言,要做的不僅僅是守住純電大巴的市場份額,還要讓純電動乘用車在全球遍地開火,至少誕生一款Model 3這樣的全球性爆款電動車,才算是真正的全球電動車領導者。
如果說21世紀初,自主品牌在歐洲遇阻礙,多年以來只能委身于發展中國家,是中國車企出海的1.0模式;那么現在到了新能源時代,以比亞迪為典型代表的車企即將開啟全新的2.0模式。
以往,我們只是單單輸出產品,現在我們還在輸出新能源方面的技術,比如前面說到的比亞迪純電大巴、云軌和刀片電池等。
以往,我們的國產車主要還是賣到東南亞、拉丁美洲等,現在的新能源車開始陸續涌入歐洲、日本市場,這兩大市場可是全球準入門檻最高,也是地方保護程度最高的汽車市場。
中國品牌要誕生出一款真正風靡全球的國產車也不是不可能。
國產新能源車要走出去,其實并不容易。
第一是產品,中國新能源汽車更加注重智能互聯,續航能力,但歐洲消費者對智能化要求不高,更加關注不同情況下的駕駛體驗。中國車企要大規模進入海外市場,就必須要交足學費了解當地需求。
第二是運輸,目前新能源車跟燃油車一樣都是通過海運出口,成本高,周期長。以上面提到的愛馳U5為例,5月底從江西上饒發貨,要到7月中旬才能抵到收貨地——法國馬賽,需要近2個月。
另外,海運還面臨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氣候、線路安全性、海運環境惡劣帶來的腐蝕),在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因此,在今年兩會上,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就建議,為開通新能源汽車運輸專用班列,滿足中國車企“走出去”以及歐洲地區日益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
第三是銷售渠道,目前中國新能源車進入海外市場主要通過三種方式:與當地大型經銷商合作;自建銷售網絡;把車交給租車公司,租車公司再轉租給用戶。跟國內一樣,中國車企在海外大多數都通過經銷商模式,能以最快的速度擴大市場。
缺點是信息容易存在不對稱性,售后服務和維修存在不確定性。
第四是品牌認知度,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汽車還停留在“粗制濫造”的印象中,即使切換到新能源車,固有印象也很難一時三刻徹底改變。
不過呢,蔚來、小鵬、理想和比亞迪前段時間在股市的鋒芒畢露,已經側面能反映出國際市場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就連馬斯克也說,特斯拉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將會出現在中國,無論是比亞迪,還是蔚來或者其他車企,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實現彎道超車。
站在高處看,這是關乎國運的大事。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未來將大力向戰略性產業轉移,其中新能源汽車赫然在列,將會成為大國關乎能源、汽車工業競爭的利器。另一方面,國家也在強調提高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的出口,中國將逐漸擺脫衣服、玩具等低端產品加工廠的身份,而是高端產品的提供者。
未來,當外國人談起中國的電動車,可不止有廉價這個印象。(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