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吸引力源于此 談車企合資由來
● 合資進程的艱辛
盡管北京吉普是我國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但作為首批合資的幸存者,上海大眾更值得一說。1979年,為上海的轎車引進,第一機械工業部組團造訪了通用、標致、豐田、日產等大汽車公司,但基于當時國內的現狀,這些大汽車公司普遍對中國市場保持謹慎。
1984年10月,上海大眾舉行奠基儀式
至今看來頗為明智的是,當時尚未躋身全球一流車企的大眾卻對上海項目有了興趣,1984年10月,上海與大眾正式簽訂了合資合同。
上海大眾投產初期每天只能組裝兩輛桑塔納,而當時在德國的大眾一個總裝車間一天至少可以生產1000輛汽車。起點低資金短缺帶來的直接難題如何提高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即便是提高1%也是困難重重。過去生產方向盤測試指標只有6個,而桑塔納的方向盤測試指標竟有100多個。
為實現高水平的國產化,當時還建立了跨地區、跨行業的“上海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共同體”。試制樣品在一次又一次的退貨之后,國內上百個零部件工廠刻苦實現攻堅。終于在90年底初,桑塔納國產化率達到了90%,年產量突破了10萬輛。如此回望起來,大眾品牌如今在國內的強號召力便源于此。
● 合資自主“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1980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其中乘用車約為20萬輛。如今,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2012年,我國乘用車銷量突破了1400萬輛,在這量的飛躍式增長背后同樣矚目的是現代轎車工業質的進步。
時代在加速演進,如今許多豪華品牌也亟不可待的準備投身合資,如英菲尼迪、捷豹路虎、謳歌等等,這些豪華品牌的國產未來將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高性價比的車型選擇。
同時我們也看到,合資衍生出了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方式——合資自主!合資公司通過購買、引進外方產品技術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重新開發出知識產權歸屬于合資公司的品牌、車型。
除早已有的理念、啟辰、寶駿合資自主品牌外,華晨寶馬“之諾”、一汽豐田“朗世”、上海大眾“天越”、一汽-大眾“開利”、北京現代“首望”、東風悅達起亞“華騏”、東風本田“思銘”……也紛紛面世。
● 編輯總結:
如今爆發的合資自主潮從根本上來說,是合資車企利益擴張,深化合資形式的結果。從所推車型來看,大部分合資自主品牌都是合資車的換代車型,盡管合資自主品牌大都宣傳將研發新能源車型,但這仍脫不了以新能源項目換取其合資車企擴產的“醉翁之意”。
對于我們的自主品牌來說,由于合資自主在產品價格上的下探,競爭更加激烈,自主品牌突圍更加困難。而關于合資,是否真用市場換來了技術,至今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但回望過去,合資的開啟確確實實在當時尚屬空白的汽車王國的版圖上,建立起了一座座現代化的橋頭堡,國人享有轎車也從少數人滿溢的幸福感走向普羅大眾的正常家用需求。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