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進入中國車企 寶馬16.33億收購華晨汽車制造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寶馬16.33億收購華晨汽車制造”成為了近兩天汽車圈熱議的話題,一個以“中華”為名,曾經有過短暫輝煌,卻早已沉淪的品牌,其覆滅之路也成為了熱議的焦點。不過,這次重組收購案,對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或許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作為與寶馬合資的中方企業,華晨與寶馬的關系可謂密切。不過寶馬收購的華晨中華,與華晨寶馬的合資企業并不相關,同樣不涉及華晨集團旗下的上市企業。被收購的,是華晨旗下自主品牌中華汽車及其全資控股的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完成收購后,寶馬將擁有中華汽車品牌生產相關部分資產,中華汽車關聯的乘用車生產資質及所屬的華晨中華大東工廠等。對于本次收購,寶馬回應稱:”寶馬中國要收購的并非是華晨中華汽車品牌,而是華晨旗下的一家生產自有品牌產品的生產制造企業”,“我們希望使用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現有的生產能力。不過,該項目仍在有關部門的審批過程中”。
根據寶馬的回應,寶馬收購華晨中華的目的并非“中華”這一自主品牌,而是其所屬的工廠及生產資質。有消息稱,完成收購后,中華汽車品牌或將不復存在。華晨中華大東工廠位于沈陽市大東區,工廠面積35萬平方米,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輛。“寶馬標準”一直以來都是華晨中華宣傳中的亮點,而將其改造為未來的寶馬生產基地也更加便捷。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在華晨中華大東工廠僅一街之隔便是華晨寶馬大東工廠,而更北一些,是2017年剛剛完成擴建的寶馬新大東工廠。
這樣絕佳的地理位置,也難怪寶馬會覬覦這片工廠。而一旦寶馬全資子公司寶馬(中國)完成對華晨中華的收購,寶馬將擁有一家獨資的、擁有完整乘用車生產資質且擁有完整整車生產能力的中國企業,這在中國乘用車歷史上尚屬首例。
在此之前,2017年雷諾以現金1元人民幣取得了華晨金杯49%的股權,同時需承擔金杯數十億的債務,同時與華晨共同為金杯增加15億元的注冊資本;2020年,大眾通過增資方式獲取江淮汽車母公司江汽控股50%的股權。但以上兩家入股中國車企的案例均未獲得相關企業的控股權,即便大眾持有50%股權,江汽控股仍由持有另外50%的股權的安徽省國資委控制。
出于對國內汽車工業的保護,長期以來海外汽車企業在華投資建廠需要需求一家中國車企以至少50:50的股比建立合資公司,且一家海外車企在華僅能成立最多兩家合資公司。2018年,中國放寬了對海外車企在華投資的股比及數量限制,其中2018年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2家的限制,屆時汽車外資投資將全面開放。
就在該政策頒布的2018年,寶馬宣布將斥資36億歐元,將其在華晨寶馬的股權從50%提升至74%,股權的交割將不晚于2022年完成。寶馬尋求增加在華企業中更高的話語權由來已久。而收購華晨中華,寶馬將在華晨寶馬之外,新增一家擁有全部股權的新公司。考慮到政策對于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2家的限制將在2022年放開,寶馬對華晨中華的收購預計也需要等到2022年才能正式完成。
雖然寶馬通過收購華晨中華可以獲得一家在華獨資的整車企業,不過預計不會對華晨寶馬的業務產生影響。寶馬在回應中提到:“在遼寧省和沈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寶馬集團在過去18年中與華晨集團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系。對于寶馬而言,遼寧省和沈陽市已成為中國關鍵的創新和生產基地,也是我們未來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基石”。
但這次收購行為也并非讓寶馬獲得一個新的生產基地這么簡單。據“財經雜志”報道,在8月31日上午召開的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第二次債權人大會上,“寶馬中國收購“中華”汽車品牌的議案通過率不高,同意金額只占出席會議債權金額的57%,略超50%的最低限額,是通過比例最低的議案”。
作為華晨集團第三大資產板塊,“中華”汽車品牌被寶馬單獨收購,意味著華晨集團不再有整體破產重整的可能性,集團剩余資產也將被拆分出售。其中一些吸引力較低,甚至不良資產將難以得到妥善處理,債權人權益或許會受到影響。
但據財經汽車報道,目前九家意向投資人分別對華晨集團部分板塊有投資意向,但沒有意向投資人對華晨中國股權表示興趣,這也注定了華晨集團難以實現整體破產重整。
就寶馬汽車而言,對于華晨持有的華晨雷諾金杯的股權顯然不會有太大的興趣,而華晨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同樣對寶馬沒有吸引力。能夠單獨完成對華晨中華的收購,對寶馬而言是一個極佳的選擇。而華晨集團各版塊拆分出售,或意味著寶馬未來有機會獲得華晨寶馬另外的25%股權,實現合資向獨資的轉換。
2018年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后,特斯拉在上海建立了獨資工廠;2020年取消了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后,四川現代悄然轉變為現代汽車獨資企業。2022年中國對汽車外資投資將全面開放,將會是寶馬完成全資收購華晨中華、尋求華晨寶馬獨資的絕佳機會。
而一旦寶馬實現獨資,對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合資局面產生不小的沖擊,長期依賴合資企業生存的國內車企將不得不加大對自主品牌的投資力度。屆時中國汽車產業版圖或將出現更多的變數。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寶馬汽車與長城汽車在2019年以50:50成立的合資公司光束汽車。按照規劃,光束汽車將在華投產純電動MINI車型。在寶馬獨資收購華晨中華,且有機會繼續增持華晨寶馬股權的局面下,很難認為不會對光束汽車項目產生影響。
目前,光束汽車生產基地已經在張家港市開建,光束汽車的招聘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但項目總體顯得十分低調。在前不久召開的長城汽車2025戰略”發布會上,長城汽車對旗下各個品牌的未來規劃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但唯獨未涉及光束汽車,針對媒體的提問,長城汽車高層表示“2025戰略”僅針對自主品牌,因此未涉及合資項目。關于光束汽車未來的發展,我們將繼續關注。
對于寶馬收購華晨中華,還有一個大家關注較多的點在于16.33億的收購價格。這樣的價格是否存在賤賣的嫌疑?
財經雜志的報道中引用了此前審計、評估機構對華晨集團資產清查審計報告及評估報告初稿的內容:“‘中華’汽車品牌生產相關部分資產,包括土地使用權3項,價值2.4億元;房屋建筑物19項和構筑物20項,價值7億元;機器設備179項,價值2.93億元;以及華晨集團持有的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權,由于資產與負債相抵,價值0.45萬元,合計12.33億元”。
也就是說,16.33億是收購價格包含了價值12.33億的資產部分,而4億的溢價為華晨中華乘用車生產資質的價格。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由于資產與負債相抵,價值0.45萬元”。
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冊資本達20億的企業,筆者未能找到其詳細的負債情況,根據在二債會上傳出的消息,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的預計負債總金額為619.84億元,是其資產的2.5倍有余。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資債相抵僅0.45萬元的價值,可見寶馬在完成收購后還需要承擔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數十億的債務等成本。且華晨中華員工勞務、安置、就業崗位等問題也將由寶馬接手。
至于價值4億的生產資質,根據此前的消息,理想收購力帆的生產資質花了6.5億。其他造車新勢力收購生產資質,由于涉及資產等內容,且信息并非完全透明,僅可預估生產資質的價格在6-10億左右,對此筆者此前曾有過較為詳細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一紙準生證幾個億? 造車新勢力入場花了多少錢》)。隨著近年來造車新勢力競爭趨于穩定,以及政策對于新能源整車準入條件的變化,生產資質的價格也有所回落。寶馬對華晨中華的收購,屬于價格公允且投資人靠譜的交易。
截止目前,關于寶馬收購華晨中華的信息主要來自媒體對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第二次債權人大會的少數報道,以及寶馬對該事件的少量回應。交易尚未得到有關部門的審批通過。目前有關這場交易還有重重迷霧尚未揭開,以上內容是筆者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并不代表最終結果。但在重重迷霧背后,注定會有對中國汽車產業格局有深遠影響的變局。對外資投資全面開放的中國汽車市場,將會有一個嶄新的局面。(文:太平洋汽車網 郭睿)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