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關閉歐洲總部,中國電動車即將觸礁歐盟?
5月28日,德媒稱由于“市場條件嚴峻”,長城汽車德國有限公司(GWMD)召開全員大會,宣布關閉辦公室,并將于2024年8月31日終止所有雇傭合同。
據悉,2022年,長城汽車正式在德國慕尼黑設立歐洲總部,作為開拓歐洲大陸市場的中心,但2023年新增注冊量僅為6300輛,不及預期。
分析稱,長城此舉除了是因為沒有達到其在歐洲的擴張目標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歐盟可能將效仿美國,于6月公布一份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進口關稅的清單。有研究機構表示,稅率或將高達40%至50%。
倘若真的如此,不只是長城,整個中國的電動車出海巨輪恐將在歐盟的貿易保護中觸礁。
2019年6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以開玩笑的口吻對媒體說了一句真心話:“我們到底死在國內,還是死在國外?長城汽車還是選擇死在國外,怎么也要去挑戰。”
在出海這件事上,長城的確很有發言權。它是中國最早出海的車企之一,至今已馳騁海外市場27年。魏建軍說,改革開放給中國的汽車產業帶來巨大紅利,如果自主品牌一味依賴國內市場,不走出去,多年積累下來的紅利就被浪費了。
在問完“是死在國內,還是國外”的兩年后,長城汽車旗下魏牌與歐拉登陸慕尼黑國際車展,首秀摩卡(Coffee 01)PHEV與歐拉好貓。長城汽車宣告正式進入歐洲豪華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彼時的魏建軍雄心勃勃,在德國和英國之后,長城汽車計劃進一步擴展至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和瑞士8個歐洲地區。
2022年,長城汽車在德國慕尼黑設立歐洲總部,作為開拓歐洲大陸市場的中心。同年,長城汽車與歐洲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Emil Frey 達成合作,幫助分銷其歐拉和魏牌汽車。
不過長城汽車在歐洲市場2023年的表現并不亮眼,全年新增注冊量僅為6300輛。今年北京車展期間,長城汽車也將海外市場100萬輛目標從2025年推遲到了2030年。
最新的消息則是長城計劃于8月底關閉位于德國慕尼黑的歐洲總部,并解雇全部100名員工。消息稱,長城汽車已于周二向員工和業務合作伙伴通報了這一舉措。長城汽車歐洲總部首席商務官 Steffen Cost 及其高管團隊,都在長城汽車歐洲公司8月底關停解雇名單中。
不過慕尼黑總部的關閉并不意味著長城汽車計劃退出歐洲:現有市場將繼續服務,但歐洲業務將由中國總部管理。此前計劃的進軍歐洲新市場的計劃暫時已不再提上日程。
很明顯,除了自身銷量因素,長城汽車出海歐盟的戰略也遭遇了暗礁。無奈的是,中國其它出海車企或許也很難繞開這塊礁石。
長城汽車在歐盟的撤退多少有些迫不得已。
就在長城汽車官宣關閉歐洲總部的半個月前,美國白宮發布聲明稱,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將從25%提升至100%,此外還將對電池、芯片、醫療用品和關鍵礦產等在內的系列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一周后,美國財長耶倫呼吁G7和美國保持一致,對中國豎起一道“反對之墻”。
其實早在去年10月,歐盟就針對中國電動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經過抽樣方式確定選擇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三家企業作為目標公司。有消息稱,歐盟委員或將于2024年6月5日公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可能征收臨時性關稅的初步決定。最終關稅或者措施可在調查開始后最少4個月或最多13個月內征收。
更為嚴厲的是,根據《汽車商業評論》報道,歐盟有可能征收“追溯性關稅”。具體來說,2024年3月6日,歐盟海關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為期9個月的進口登記。若最終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電車接受了所謂“不公平補貼”,歐盟有可能將對這些登記在冊的進口車輛征收“追溯性關稅”。
目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要繳納10%的歐盟關稅,關于歐盟對中國汽車關稅要上漲到什么數字眾說紛紜。研究機構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的一項研究表明,若歐盟想要通過關稅來明顯阻止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這些關稅必須在40%至50%的區間內。如果按這個區間征收,那意味著在歐盟最終決定前,3月到11月賣到歐洲的中國電動車,可能都要補交30%到40%的關稅。據悉,國電動汽車在歐盟的售價通常比歐盟制造的車型低20%。
這對于想要把電動汽車出海到歐盟的中國車企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如果稅率真的如此之高,幾乎斷絕了中國電動汽車出海歐盟的可能。
“歐盟很快就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來自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的警告。
“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梅賽德斯-奔馳的首席執行官康林松也發出提醒。
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更是直言,“對進口到歐洲和美國的中國汽車征收關稅是‘一個大陷阱’”。
很多跡象都表明,如果歐盟真的決定對產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或將導致一個雙輸的結果。不僅會傷害正在出海到歐洲的中國電動車,也會傷害早已把中國當成家的歐洲車企。
“(中方針對歐盟)總會有某種報復”。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韜無不擔憂地表示。
施文韜話音未落,歐盟中國商會(CCCEU)在X官方帳號上發布聲明,稱有“內部人士”透露,中國或針對大排量發動機進口汽車征收高達25%的關稅。據統計,2023年中國進口的大排量汽車約為25萬輛,占總進口量的32%。因此,關稅調整將對歐盟及美國的汽車出口造成顯著影響。
顯然,如果中歐真的爆發“關稅戰爭”,結局難免是兩敗俱傷,中歐車企大概都不喜歡這個結果。
隨著歐洲揮下關稅大棒的時間越來越近,中歐車企都在設法求生。比如德國大眾汽車剛剛宣布,將于2027年投放市場一款售價僅為2萬歐元的電動汽車,以試圖與中國電動汽車抗衡。Stellantis則選擇與中國的零跑汽車進行深度合作。法國雷諾集團CEO盧卡·德·梅奧也在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也沒有坐以待斃,已經有先行者在歐洲建廠來降低風險。上個月,奇瑞宣布將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在巴塞羅那設立合資企業,并在年內開始生產電動汽車。去年,比亞迪也宣布在匈牙利賽格德市建設一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
另一個消息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或許沒有那么依賴歐美市場。數據顯示,4月份巴西超越比利時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最大出口國。不過除了比利時,其他歐盟國家對華進口數量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由于巴西、墨西哥、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進口數量崛起,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總量仍在增長。
長期來看,歐美的關稅之墻不可避免的會對中國電動車出海產生不利影響,但憑借先進的電動化技術和更低的成本,中國電動汽車的出海之路不可阻擋。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