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的公開信
2015-03-24 11:56:19
作者:陳一清
汽車日益復雜的今天,召回已成為常態,重要的是面對召回的心態,企業與消費者都需要更成熟、更平和
《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劉寶華
3月24日,也就是央視的315晚會一周后,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對外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在19日召回公告之外再次向中國消費者致歉。這令我們再次感到意外,不過研究這家跨國汽車公司在危機發生后的系列表現,不由得讓我們對其產生敬佩之感。
確實,同是召回,各家與各家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4天,從媒體報道到召回只用了4天,承認錯誤,不狡辯、不磨嘰、不推脫、不矯情,立即行動,還附送福利。
再看先前曾經發生的另兩位德國和美國仁兄的3次召回,無不經歷了“死不認賬——威脅消費者——媒體曝光——質檢總局介入敦促召回——召回”的心碎模式。
最觸目驚心的是德國及美國這兩位仁兄的態度,“不存在任何產品設計和質量缺陷,對前述子虛烏有、誤導混淆廣大消費視聽的‘召回謠言’予以嚴厲譴責,并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問題屬于極個別案例,并非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出現的批量問題,對那些有意散布不實信息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不約而同對自己的“上帝”舉起了法律武器,要求媒體與車主“遵守法律,不信謠,不傳謠”。
汽車出現質量問題后廠家實施召回原本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但因為之前召回的奇葩案例,讓2015年3月這樁召回反倒顯得彌足珍貴。
捷豹路虎值得肯定,不僅是因為態度。用4天時間做出召回決策,在任何一家大型跨國公司都是高效率的。
事實上,今年315晚會報道之前,捷豹路虎已經意識到問題,正處于收集數據、技術分析、研究解決方案的階段。此時也保持著與國家相關部門的溝通,但是毫無疑問,媒體的報道則加快了處理進程。
一直關注此事進展的《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315晚會后,捷豹路虎大中華區總裁高博(Bob Grace)第一時間上報了英國總部,協商并爭得反饋意見后,邀請2名總部相關技術人員立即動身來到中國。
因為中國簽證難以短時間內完成,2名總部工作人員取道香港,利用能在國內滯留72小時的規則,爭分奪秒進行調查分析、與質檢總局面對面溝通,最終在19日作出主動召回決定。
我們也從接近質檢總局的相關人士了解到,總局對捷豹路虎的評價是“態度非常好,從始至終積極配合,讓我們無話可說”。
這位人士表示,全世界對汽車出現質量問題是否該召回都沒有清晰的判定指標(例如故障率),全憑企業自覺以及維護品牌形象、市場競爭等因素,底線是有可能因質量問題引起事故引發的法律訴訟。
盡管捷豹路虎迅速召回并做出補償,但普通民眾對此仍然反應不一。這表明我國雖然連續6年全球新車銷量第一,但汽車文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對汽車的認識和心態都亟待成熟。當然,很重要一個因素是一部分企業對召回的態度不成熟在先。
汽車是由3萬多個零部件組成,需要適應復雜外部環境并時時保證高速運行的精密機器,尤其近年來隨著安全、排放法規的日益嚴格和汽車娛樂互聯新技術、新設備的大量應用,讓這臺機器越加復雜,出現問題的幾率也在增大,尤其在電子電控和軟件部分。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買到一輛毫無問題的汽車幾乎是一個小概率事件,重要的是問題嚴重與否,以及廠家應對的態度和解決方案。
如果對涉及召回的路虎攬勝極光車主做一個調查,再與德系、美系神車車主調查對比,應該能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差異。
再回到高博這封公開信,與措辭嚴謹的官方公告相比,我們能從中感受到更個人化的情感,尤其是如下這段:
“我親自見證了捷豹路虎過去五年在中國的飛速發展,并認識了很多新客戶,且有幸和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了朋友。雖然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不長,但我們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的決心很大。我們必須確保產品和客戶服務的質量,否則所有的工作都會黯然失色。”
作為5個孩子的父親,高博給《汽車商業評論》的第一印象是鐘情于企業社會責任。2014年5月9日,奇瑞捷豹路虎與捷豹路虎中國正式成立負責銷售、市場、售后和品牌建設職能的“聯合市場銷售與服務機構”(IMSS),短短20天后,IMSS成立后捷豹路虎在華的首個行動就指向社會責任——與宋慶齡基金會聯合成立“捷豹路虎中國青少年夢想基金”,在多個領域為中國青少年提供幫助。
由此可見捷豹路虎對于長期扎根于這個市場的強烈愿望,也能夠想象此次召回事件中高博的沮喪與遺憾。錯誤防不勝防,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承認錯誤的誠意與解決問題的行動。
附:高博的公開信

轉載 汽車商業評論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二手車推薦
相關閱讀
點擊加載更多
網友還關注的車系
換一批
路虎車型
攬勝極光車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