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20關注:穹頂下合眾汽車的綠色出行革命
2016-09-05 12:05:23
作者:liuqiong

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運舟
今天,G20杭州峰會召開,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傳統問題仍是峰會關注的重點議題。早在6月北京舉行的G20能源部長會議就呼吁,分享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潔利用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實現世界能源的包容發展。
的確,在日益膨脹的用車需求和嚴苛排放標準的雙層夾擊下,世界各國都在尋求化石能源的替代方案。當然,中國也在行動。2015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就是有力的佐證。
而中國行動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汽車),一個以“和合”文化為企業宗旨的行業新秀,一個與TESLA一樣擁有著技術創新基因的行業引領者,一個融合“清華”技術與“烏鎮”互聯網精神的行業革新者,誓言以市場為導向,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實現企業、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相互融合發展。
事實上,在全球新一輪能源產業技術革命中,合眾汽車踐行的不僅是中國企業的世界企業公民責任,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夢想——緊抓能源產業技術革命機遇,借勢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一圓中國汽車強國之夢。
世界:全球各國引導低碳出行
1881年,第一輛電動汽車誕生,卻因電池壽命和續航里程不足等問題,在與內燃機汽車的競爭中被逐漸淘汰。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重視,化石能源的不斷消耗,曾被拋棄的電動汽車技術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歐美等國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各大車企也聞風而動,加大研發投入,爭食擴張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版圖。
2012年,美國特斯拉公司領銜市場,發布量產版Model S豪華電動汽車,經媒體報道,在全世界范圍內旋起了一股電動汽車消費的熱潮。
造型科技感十足,是人們對特斯拉汽車的第一印象,而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減少污染排放,保護環境,才是政府和車企關注的焦點。
6月27日,在首屆亞洲能源合作論壇上,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秘書長王益民表示,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在能源供給側實施清潔能源代替,在能源消費側實施電能代替。
在民眾環境意識覺醒的壓力下,各國政府紛紛實施化石能源替代方案,積極引導和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路徑,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6年6月,挪威朝野政治家就該國2025年前100%汽車實現使用綠色能源問題,已有一定程度的切實定論;隨后,德國傳出消息,到2030年,將禁止出售傳統內燃機汽車;今年8月,荷蘭醞釀2025年禁止燃油車銷售,議案正在議會審議……
而企業也在加緊行動。2015年10月,豐田公布新能源發展路線圖,計劃到2050年徹底淘汰燃油車;今年3月,寶馬公布中期經營計劃,重點推出電動車及自動駕駛技術;日前,奔馳明確電動汽車發展規劃,未來其將在旗下各大品牌汽車中改用新的電動動力系統……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如火如荼。根據“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5年內,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將達500萬輛。
面對國內國際巨大的新能汽車市場,中國汽車人放眼全球,逐夢新能源汽車,方運舟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2014年,方運舟,國家新能源汽車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中心副主任,創立合眾汽車,落戶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浙江桐鄉,打造自主研發的智能互聯新能源汽車。
中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2015年,伴隨著政策的刺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占比雙雙突破1%,一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產銷國。
“這是一個標志性指標,說明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政策推廣的導入期,成功進入普及發展的成長期。”方運舟言笑,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迎來歷史性轉折,正式邁入世界的前列。

合眾汽車焊裝工藝師正在試制車間焊裝白車身
對方運舟來說,這個轉折點一等就是16年。彼時,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爆發的前夜,中國汽車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傳統汽車的產銷大軍。而方運舟卻冷靜地將研究重點放到當時冷門的新能源汽車上。
“電動汽車是我們這代中國汽車人執著的夢想。”20年前,方運舟第一次從專業論文上看到電動汽車概念時,就被它深深吸引,并堅信這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
方運舟深知,與歐美等傳統汽車生產強國相比,中國傳統汽車缺乏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經驗積累。
正緣于此,像方運舟一樣的一批中國汽車人,遠離浮華與喧囂,潛心研發,積累新能源汽車技術,并耐心等待著市場的春天。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明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國策,繼續支持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2016年8月22日,浙江省公布《新能源汽車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其在政府部門新采購的車輛中占比不低于50%。
……
持續加力的利好政策,促進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刺激著國內外車企的腎上腺。據統計,今年1-7月,中國生產新能源汽車21.5萬輛,銷售2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9.8%和122.8%。
從整車企業的巨資布局,到上下游新興供應鏈的興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構成了城市綠色交通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構成未來全球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
盡管如此,方運舟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是一個慢風口,不會一夜間出現井噴式發展,需要一代代的口碑產品贏得市場和消費者認可。
趨勢:技術實力車企或引領行業發展
作為最早啟動新能汽車補貼政策的國家之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目前正處于加速發展的產業化時期,但從全球范圍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尚待突破,關鍵零部件壁壘還未形成,信息系統還在發展,品牌效應還未發力,商業模式正呈現多樣化。
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幾乎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很大的創新與發展空間。
今年,國家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引發業內關注。
“補貼減少、準入門檻提高是大勢所趨,未來只有技術實力過硬、擁有核心競爭力的車企才能生存下來。”方運舟表示,新能源汽車業或許就此迎來一輪優勝劣汰。
但16年的技術研發和經驗積累,給了方運舟十足的底氣。“我們聯合清華大學與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成立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有著清華龐大的人才儲備和雄厚的技術積累。”方運舟說,未來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腳跟,與世界一流車企競爭,需要的正是具有創新力和掌握核心技術人才的企業。
今年 8月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12日,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
業內人士認為,這兩個文件是決策層科學管理汽車市場的信號,一邊提高新能源車的準入門檻,一邊推動碳配額的市場化交易,旨在建立成熟、健全的產業頂層制度。
財政部相關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還會調整,從普惠制向促進技術創新轉變,無疑,這將加速行業洗牌,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此,方運舟信心滿滿,因為他挑戰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難度最高的項目:做整車。“做新能源汽車整車門檻很高,需要全系統的技術、團隊和資源,而不是孤膽英雄式的單打獨斗;需要扎實地做好每項工作,而不是博人眼球的炒作;需要有長期的甚至畢生的事業使命,而不是短期的套利行為;需要有基于對消費者、產品、企業、行業的深刻理解后的創新,而不是蠻撞的、異想天開的創新。”
或許,憑借出色的技術實力和創業理念,方運舟將帶領合眾汽車品牌就此打開一片新的事業天地。(文/記者 陸燁 張世新 通訊員 王沁 攝/陳杰)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