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兩廂車在國內被認為是配角,主流市場上縱橫馳騁的一直是三廂車。但近幾年市場格局逐漸發生變化,兩廂車的銷售持續看好。據統計,2001年市場上還只有9種兩廂車型,規模約10萬輛;至2004年,國內兩廂車已發展到擁有21個品種,規模增加三倍多超過40萬輛。日前,素以對市場和消費者購買心理把握透徹而見長的
上海通用汽車,又新推出了一款具有歐式轎
跑車風格的大型兩廂車——
別克凱越HRV,更加壯大了兩廂車陣營。

兩廂車的“進化”
兩廂車——不就是三廂車少裝個尾巴嗎?其實這一“變種說”是對兩廂車缺乏了解。追溯起來,兩廂車的歷史幾乎和汽車發展史一樣長久。在二十
世紀五十年代前,兩廂車一直是汽車市場的主要角色。
大眾甲殼蟲、奧斯丁
迷你等兩廂車型不僅是汽車史上的里程碑,更是車壇常青樹,至今仍備受廣大車迷擁戴。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令體積小巧、燃油經濟性顯著的兩廂車又重新風靡市場。如今,在巴黎、羅馬、漢堡、倫敦這些人口較為稠密、街道相對狹窄的歐洲城市中,兩廂車更是大行其道。從設計上看,兩廂車也不是在三廂車基礎上的修訂,其設計思路是具有原創性和獨立性的。比如出自“世紀設計大師”喬治亞羅之手的HRV的造型,既體現了歐洲主流兩廂車
風尚,又彌漫著濃郁的意大利情懷。
兩廂車進入中國生產的年頭也不算短,1986年投產的
夏利是國產兩廂轎車的先驅,還有后來以“
富康”的名字出現的
雪鐵龍ZX。按說,中國城市的用車環境與歐洲很相似,本應是兩廂車大展身手的地方,但由于歷史上多方面的原因,這種“沒尾巴的車”長期不被主流消費群接受,無法與三廂車抗爭,多被當作出租車成為街道上的點綴。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國汽車消費觀念和產品結構也在發生巨變,兩廂車市場需求日益旺盛和個性化。面對這樣的好光景,那些落伍的兩廂車型只能苦嘆生不逢時,而
賽歐SRV、
奇瑞QQ、Spark、
Polo、
威姿、
高爾夫等新興車型卻一個一個往外蹦,它們或以性價比高,外形活潑可愛吸引人們的視線;或以不遜于三廂車的技術含量和豐富配置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最新殺入這一市場的HRV——它不僅在技術、配置上具備了與三廂車同臺競技的實力,更明確界定了該車的消費族群為年輕的都市新銳,提出“健康、休閑、活力”這一契合目標消費者價值觀的品牌
理念,開創出兩廂車新文化。
傳統觀念被“斷尾”
與三廂車相比,兩廂車線條簡潔圓潤,少了些氣派和沉重,多了些靈活和生動,更適宜私人駕駛。但與西方不同,中國的汽車消費是從“官車”起步的。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主導汽車市場消費的政府機關部門采購全是三廂車。有人總結,三廂車才符合轎車中“轎”字的含義,就如過去的“官轎”一樣,要“有頭有尾”、“前后有人抬”。公款購車并不很在意價格,氣派和面子才是最重要的。九十年代中后期,私車購買稍具雛形,但在市場上遠非主力,這一中國特色的汽車文化被延續下來。
直至最近幾年,日益強大的私人購買力逐步左右市場,消費群體和消費觀念都在向多元化轉變。就像思想獲得解放的人們再也不愿意去穿“大一統”的中山裝一樣,人們希望汽車也要反映出自己的價值觀,“四平八穩”、“公車氣派”等不再成為消費者的衡量尺度,而首先甩掉傳統觀念“尾巴”,推動兩廂轎車興起的是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就拿HRV的目標人群來說,他們都是些20多歲、30歲出頭的年輕人,追求簡約、自然和環保,崇尚活力生活、健康人生和獨特休閑品位,決不人云亦云。因此,HRV充滿動感的意式轎跑車風格,從外到內彌漫的時尚、活力氣息,就是有意迎合他們的審美觀念和個性,為他們“激揚人生”增添“動力”。
“無尾”更實用
這幾年,人們看中兩廂車,除了它的風格、個性,還有它在實用性、經濟性等方面的優勢。比如,由于車多路窄,一些大城市幾乎已經將道路資源用到極限,看著停車場密密麻麻的車陣和路旁首尾相銜的車輛,泊車無疑讓人頭大三分!而兩廂車車身短,操縱靈巧,無論在馬路車河中穿巡還是街道小巷中措車、調頭都能游刃有余,在多彎的山區路面行駛時也比三廂車好操控。個人用車是掏自己辛勤積攢多年的腰包,肯定是要精打細算的,兩廂車在重量上一般比同級三廂車輕,同樣的
發動機排量比三廂車要省油,幾年下來細水長流,節省出的汽油費就相當可觀。還有兩廂車在空間利用上的靈活性,給生活、休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以HRV為例,它4.3米的身形相對短小,但車內空間絲毫不遜于甚至大于很多同級三廂車,全家出游時,可寬松地承載5人并帶上必需的行李。而當兩人出去游玩或采購時,只需將HRV的后排座椅向前一折疊,立刻就能騰出一個超過1000升容積的寬闊平坦的載物平臺,任你自行車、彩電、嬰兒車,甚至單人沙發、電腦桌等都能容納。
可以說,兩廂車有許多三廂車無法相比的優勢。就像汽車能進入家庭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標志,兩廂車被消費者所接受是人們價值觀棄舊從新的印證。正是由于人們甩掉了汽車消費傳統觀念中的“尾巴”,才有了中國兩廂車市場從“爬行”向“直立行走”的發展,才有了HRV等一批兩廂車新的應運而生,才有了中國正在漫起的“兩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