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意料之中的結局。
發展小排量汽車的產業政策與各地“限小”土政策的博弈,在全國輿論熱衷的討論中,最終以國務院轉發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的聯合發文在06年3月底前限期完成清理有關限制小排量汽車的規定而暫時告一段落。
從政府層面來說,早在1994年國家頒布的汽車產業政策,就明確鼓勵使用節能和低污染汽車產品;《汽車工業“十五”規劃》,把“油耗低于4升的經濟型轎車”確定為轎車發展重點;去年國務院九部委聯合開展汽車市場專項整治,重點之一就是“不得按照發動機排量實行限購限行”,但是多數地區出于種種考慮對小排量車照禁不誤。
我認為,小排量汽車即使“解禁”,但自主汽車企業還須接受“技術”和“市場”的兩大挑戰。
首先,小排量“解禁”后,節能、環保兩個指標如何達標,是擺在自主汽車企業面前的新課題。我國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設跟不上汽車發展的速度,有相當多的駕駛人員的駕車素質也有待于提高。當小排量車開始大量進入街頭的時候,會不會導致更擁擠的堵車。眾所周知,堵車對能源和效率的浪費是最大的,而汽車在起步狀態下所排放出的污染物也是最多的。
自然環境惡化、石油和原材料價格昂貴,排放、噪聲等標準日益嚴格,且過渡期太短;另外,汽車召回規定也對汽車質量、技術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對汽車節能環保等關鍵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包括小排量汽車。也就是說,小排量汽車絕不等同于低品質車,不是恢復到過去的技術性、經濟性和安全性都差的平頭微面。
此外,自主汽車企業的品牌認知度低,市場保有量小,國人消費觀念還存在著消費誤區。認為,國產品牌不夠有面子。自主汽車企業的產品能否被國人所接受確實也是實際問題,不是一紙解禁就會萬事大吉的。
因此,自主汽車企業必須通過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上海華普汽車在2005年開始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合作研制混合動力轎車,并已在同年第七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與廣州國際車展上亮相。也得到了吳邦國委員長的好評。另外,與其他企業相比,自主汽車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緊迫感更強烈,更了解中國市場、更了解國人的消費需求,歷史包袱更輕,亦更能以特有的服務方式貼近市場。
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現在的小排量汽車,完全可以擁有大量代表新技術、高環保、高安全的多項技術專利,也從根本上打消了部分消費者、尤其是女性司機對小排量汽車安全性能的疑慮。
總之,小排量汽車“解禁”是代表了對普通消費者對選擇汽車自由權的認同,而要讓小排量汽車真正大量出現在街頭巷尾,還須各級政府、部門和自主汽車企業以及全社會廣大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柳梢已吐綠,春天還會遠嗎?
本文作者徐剛系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華潤現代5.21相約有禮兩小時廠家直銷
參與品牌:現代
微信/瀏覽器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報名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