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5日,捷達轎車生產了一百萬輛。這個數字在發達國家,不算大,而在中國則是意味深長。一百多年前,慈禧詛咒汽車為怪物;30多年前我們的計劃經濟還把轎車當奢侈品限制發展。一百年來閉關自守,越守越吹越窮。
一百萬輛捷達,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數字,單一品牌達到這個數目,說明了改革開放的中國胃口。
轎車工業近乎空白的中國,為什么會有這等的發展速度?僅十幾年時間高速公路、立交橋在廣袤的幅員上密如蛛網,連接起城鄉,來來往往的各種汽車奔騰如瀉,中國人看到了前進的速度;城市里所有大街都由信號燈控制,有節奏地流動,和高樓大廈一同演奏現代樂章,改變了時空,這一點東方已接近西方。
汽車工業的合資合作,功不可沒。第一個功勞是解放了中國人的頭腦,首先是讓政府走出認識的誤區:中國人好象都是騎自行車的天才,"做個自行車大國",也是一大特色,然而今天1000000輛捷達表達中國要做汽車大國;第二個功勞,合資合作創造了發展的大環境。能合資的合資,能引進的引進。總之,國際的融合,給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帶來機遇。然而引進不大可能得到一流的產品,即使得到了,消化吸收不及時,就要落后,比如"小紅旗"。
合資,可以得到我們無法企及的先進的、動態的產品。這意味著什么?好車好技術,拿過來就可以生產,就可以跟緊市場賺錢;延伸社會效益可以安排一些人就業,這是最低目標;往高走一步,通過合資合作的實踐,可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培養自己的人才。合資的企業,對人才的鍛煉培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合資廠建在中國本土,不僅生產制造要靠大量中國人來干,各類經營管理人才也得從中國人里來挑選;還有維修與銷售網絡更是離不開中國人;合資企業的零部件配套也是一大面子。轎車制造業是一個工業體系,外國的產品與制造技術都得搬進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汽車功不可沒,合資企業,功不可沒。
走合資這條路,雖然不夠光彩,但也是有條件的,一個巨人不可能和一個小孩拉手,與人合資的,都是"大塊頭",比如一汽,比如上海,比如廣州,比如天津等。通過合資合作以別人之長補己之短,也是優勢的組合。汽車大國之間也搞合資合作,優勢互補搞新產品、新技術,要不怎么叫全球化呢。世界大融合推動汽車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汽車工業不是也一天天壯大起來了嗎。
1000000輛捷達,裝備了中國人,捷達的名字,婦孺借知,已經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國文化,比如"誠信"從產品與服務上,讓每一個用戶感受到的沒有任何虛假、欺瞞,不完善東西絕不交給用戶,讓用戶感受到可靠、可信。這就是物質和精神的現代文明。
搞民族品牌,當然很必要;但一不要操之過急,二是"自主"不要排斥合資。要知道汽車并不是中國人搞起來的,何止汽車,上溯不需太遙遠,我們中國人把自行車,叫"洋車",把火柴,叫"洋火"......還有家用電器,哪個不是從洋貨開始的,外國人干了一百多年的汽車,對中國來說合資是發展民族品牌的"補習班",是聰明之舉。五十年前一汽 "閉門造車"的"紅旗",其實是照扒了凱迪拉克,那時候美國不承認新中國,沒有法律約束這一說;第一代"解放",是蘇聯全盤的輸入。所謂"自主"、民族品牌,文化屬性和知識產權而已。不用說我們,哪個國家也離不開國際間的融合,交流、借鑒、合作,當今汽車都是"混血兒",這是大環境下的發展,世界大雜交,雜交才優秀。捷達,已經成為"德籍華人"。過得很有人氣。
今天這么多國外品牌的汽車,被中國人喜歡著,生產著,"自主"的常從模仿開始,逐漸成熟起來了,今天有的"自主"已經走出國界進到別人那里去了,關鍵在于"以我為主"的研發能力,汽車大國,首要的是擁有世界水平的研發能力。
華潤現代5.21相約有禮兩小時廠家直銷
參與品牌:現代
微信/瀏覽器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報名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