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在哪里 德日美車型風格對比推薦原創
大家在聊車的時候都會提到德系車、日系車這些概念,它們各自都有著鮮明的特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談資。本來我是想寫一篇關于不同國家汽車的人性化特點的文章,但是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各國的造車理念說起,而這又得聯系到更多的例如不同國家的地理特征、文化觀念等。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各國造車理念的問題,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也可能跟事實有一些偏差,各位要帶著辯證的思維去閱讀。
日系廠商可以說是當今汽車產業發展的先鋒力量。二戰結束之后日本汽車依靠學習和模仿起家,開始生產符合本國國情的汽車產品。由于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外加戰后初期日本民眾經濟條件有限,早期的日本汽車多是外形小巧的小排量汽車。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省油的日本車打入了美國和歐洲市場,從此便走上了國際化道路。
日本國寶——日產GTR
我覺得日本人很厲害,他們要是想做成一件事,無論犧牲什么代價也在所不惜,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比如說他們如果想造一輛追求舒適性的車,絕對能做到讓人在舒適性方面無可挑剔,而且價格還比歐洲競爭對手便宜很多,只是在其他方面的性能可能就不是那么均衡了。這可以說是他們與德國人最大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應該算是比德國人“聰明”一些。豐田和本田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品牌,它們在國內的在售車型體現了日本車的鮮明特征。
卡羅拉:
卡羅拉
2006年底,豐田第10代COROLLA在國內上市。這款車多年來始終保持著單一汽車品牌世界銷量第一的位置,它的上一代車型“花冠”就在國內打下了不錯的口碑。不過這一次廠家為了能讓新老兩代一同征戰汽車市場,給新車起了一個新名字——卡羅拉。卡羅拉有1.6L和1.8L兩個排量,指導價從12.78萬到17.28萬元。
卡羅拉裝備的VVT-i發動機
卡羅拉延續花冠車系中庸平衡的特點。豐田的VVT-i系統是卡羅拉的賣點之一,1.6L和1.8L發動機均為全鋁材質,重量輕、省油、效率高。不過除此之外,你似乎找不到什么其他優勢,它的空間不是最大的,底盤技術也不出眾,而且價格也不是很便宜,但憑借豐田品牌不錯的口碑,卡羅拉還是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飛度
本田飛度是一款小型車,但更像是趨近于MPV風格的車型。在空間方面它擁有很多同級別車型難以比擬的優勢,座椅的不同變化造就出色的空間靈活性。此外在發動機和駕駛樂趣方面飛度也有不錯的表現。它裝備的1.3升和1.5升發動機具備本田著名的i-VTEC技術,既能獲得不錯的動力性,又能兼顧燃油經濟性的要求。還有很多消費者熱衷于飛度的改裝,使得它成為一輛極具駕駛樂趣的小鋼炮。
飛度空間寬敞
日本人對于消費者需求的了解不得不令人佩服。日系車很好的滿足了消費者對空間和舒適性的要求,另外在品質方面也得到人們的認可。只要你詢問周圍的人就可以發現,很多40-50歲男性都青睞豐田品牌,足以可見日本品牌在研究人們消費心理方面的造詣。
德國是汽車的發源地,目前普遍認為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在1886年由德國人卡爾·本茨。本茨這個人比較有頭腦,他或許不是第一個造出“汽車”的人,但他申請了專利,因而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德國人的特點是嚴謹。嚴謹,說白了就是謹慎。他們在機械方面似乎有著獨特的天賦,比如他們發明了噴氣式飛機和導彈。
奔馳是德國車的代名詞
但是德國人有時候嚴謹得過頭了,腦子轉不過彎來,按北京話說就是有點“軸”。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制造坦克的事兒。德國人造一輛坦克的時間和精力,夠蘇聯人造N輛,即使一輛坦克再先進,也抵不過7、8輛坦克的圍攻。所以在蘇德戰場上,德國的那些虎啊豹啊什么的完全被蘇聯T-34組成的鋼鐵洪流給活活淹死了!德國大眾可以說是目前普通消費者能買到的最便宜的德國品牌,在人們的心目中,德國車已經成了品質和科技的象征。
速騰
國產速騰上市于2006年,以先進技術和德國品質為賣點,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帶著大眾PQ35平臺的光環。速騰在動力上有1.6L、1.8T、2.0L和1.4T這幾種發動機。前期1.8T車型沿用的是寶來的1.8T發動機,2008年8月被先進的缸內直噴發動機取代。最近,新的1.4T發動機又取代了原先的2.0L發動機,在動力和燃油經濟性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
速騰1.8T發動機
毫不夸張的說,凡是稍微關注一點汽車的朋友都幾乎能對這款車的各種賣點達到倒背如流的地步。頭頂PQ46平臺的光環來到中國的第六代帕薩特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什么缸內直噴發動機、DSG變速箱、autohold功能、扎實的懸掛、優良的做工之類的。還記得邁騰2.0T在之前的性能PK中戰勝了新君威嗎?這款車儼然成了30萬以內的“動力王”。
邁騰2.0T DSG豪華型
都知道德國車好,這也造成了它們的價格偏高,并且維修保養成本也比其他品牌更高一些。高科技就意味著可靠性方面的潛在不確定性,最近的DSG變速箱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歐洲人的造車理念不一定能夠完全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他們在空間利用率和人性化設計方面歷來不如日本廠商。
美國車在國內的影響力好像不是很大,但要覺得美國人不會造車那就大錯特錯了!汽車的標準化生產和流水線制造就是美國人發明的,此外美國人在汽車款式設計領域也做出巨大貢獻。不過過于注重款式設計也使得他們忽略了對技術方面的開發。70年代之前的美國車龐大笨重耗油量巨大且安全性不高。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給美國車沉重打擊,從此美國車的風格產生很大變化。
凱迪拉克——美國豪華品牌代表
美國人還是比較會變通的,能夠很好的適應市場環境的需求。美國的汽車廠家通過和其他國家同行的合作可以吸收不同風格的有點。因此你可以發現,有些美國車即帶有日本車的那種對于空間和人性化的理解,又有德國車的優秀工藝和扎實底盤。當然,那種美國式的粗獷還是很好的被繼承了下來,使得人們能夠很容易的辨認出它們。下面,我們就看兩款“不是美國車的美國車”。
道奇是傳統的美國品牌,一提到這個名字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粗獷笨重的大塊頭。當酷威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以為它和傳統美國車沒什么兩樣。然而在真正了解這款車之后才發現它完全顛覆以往的傳統觀念。在它粗獷的外殼下是一個溫馨舒適的車內環境。它的人性化設計不亞于很多日系車,和日系廠商合作的經歷使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酷威
這款車在底盤和發動機方面也表現出色,它采用目前流行的crossover風格車身設計,在外形和空間表現方面一舉兩得。2.7升V6發動機也是國際合作的產物,效率達到世界主流水平。總的來說,這是一款非常適合家用的城市多功能車,完全的實用化取向。
福克斯也是一款大家比較熟悉的車型。自從上市以來一直是緊湊型運動轎車的代名詞。兩廂運動版的推出更是強化了這以概念,因此吸引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在經過兩次小改款之后,現在的福克斯依然是一款銷量不錯的車型。福克斯能夠獲得如此的成功,還要歸功于福特汽車的歐洲分部。無論設計還是制造過程,福克斯都完全遵循了歐洲的造車理念。不久之后,新福克斯將裝備1.6T高效發動機,為駕駛者帶來更多的駕駛樂趣。
福克斯的運動風格內飾
如今我們在市面上能見到的美國車,很可能不是日本車就是德國車,毫無疑問美國車的轉型是成功的,但由于品牌認可度等方面的原因,美國品牌在國內的影響力還不能和日系車和德系車相抗衡。
不同國家的造車理念各有特點,各位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誰也不能代表真理,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存在即為合理。所以,我們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別忘了一定要尊重他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