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閃電再寫傳奇 風云賽車-北京現代i30
在萬眾期待之中,上海天馬山賽車場打響了2011賽季CTCC的年度收官之戰。雖然超級量產車組的競爭已無懸念,但在中國量產車組,北京現代與海馬汽車兩大陣營卻要上演最后的對決。這就像兩位擁有絕世武功的高手,在經過整整一年的刻苦修煉之后,將成敗榮辱全部集中在了這最巔峰的一戰上。
憑借i30強勁的動力性能,以及車身靈動的特點,在狹窄多彎的天馬山賽車場北京現代車隊占有優勢,旗下車手馬青驊、崔岳、張志強順利包攬了排位賽前3名。而一直緊追不舍的海馬福美來車隊卻因加重等因素,僅由何子賢爭取到第4發車位。雖然北京現代搶得先機,可是考慮兩大車隊間一貫的敵對姿態,最后一站注定是腥風血雨的爭斗。果然在比賽開始后,海馬福美來車隊就展現出了極強的反攻能力,而北京現代的年輕車手們則用臨危不亂的鎮定表現,來抵擋福美來賽車一輪接一輪的沖擊。
雖然北京現代車手張志強與衛冕冠軍劉洋,都受到了碰撞事故的影響。但是桿位發車的馬青驊卻如絕頂高手般,駕駛i30賽車如脫韁野馬殺出戰陣,一路領跑群車直取勝利。而經過一番讓現場車迷感到窒息般的激烈纏斗與搏殺,北京現代的另一位年輕車手崔岳,也在最有一圈前重奪第5名的位置。加上馬青驊的第一個沖線,這幫助北京現代拿下了上海天馬山收官戰的車手和車隊雙冠。馬青驊也幫助車隊蟬聯了CTCC中國量產車組的年度車手冠軍。從2006年起就全情投入到中國賽車運動中的北京現代,再一次抒寫了賽場傳奇。而這一切均要歸功于他們擁有CTCC賽事中最為出色的賽車和車手。
外形動感的兩廂i30賽車在賽場上就如一道閃耀的“藍色閃電”。從2010年初入賽場,該車就已披荊斬棘,屢次拿下排位賽和正賽最快圈速,多次幫助北京現代車手站上最高領獎臺。而在2011賽季,隨著賽車改裝和調校經驗的日漸成熟,i30更是爆發出了讓對手望而生畏的戰斗力。特別考慮中國量產車組嚴格限制賽車改裝,北京現代i30賽車能夠在中國最高級別的房車賽上展露鋒芒,自然得益于其民用車領先的技術水平和扎實的裝配工藝。
要知道中國量產車組比賽用車的發動機幾乎就是量產民用車的發動機,而這也是i30的真正優勢所在。其搭載的是1.6升Gamma全鋁合金發動機,采用CVVT連續可變氣門正時技術。讓發動機在不經改裝的情況下,在6300轉/分就能爆發123馬力的強勁動力。而155牛﹒米的最大峰值扭矩,也能在4200轉/分達成。這樣的性能數據,讓同場競技的對手不免感到汗顏。特別在出彎直線加速時,強勁的動力輸出往往能讓i30在車陣中脫穎而出,其在大直路的尾速優勢更是十分明顯。
而秉承歐洲設計的運動底盤,在北京現代技師們的出色調校下,讓i30轉戰國內多條高難度賽道,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不適,賽車總是能夠牢牢的抱住彎心高速通過,其優雅的身姿就如同在彎道中貼地飛行一般。雖然競爭激烈的中國房車錦標賽是對賽車最全面最嚴苛的考驗,但在2011賽季,沒有一臺北京現代i30賽車因機械故障臨陣退縮,其采用的高強度鋼材并輔以BIW(白車身)多重加固的車身,則保證了車手們在激烈拼殺之余,無需憂慮自身的安全。
在全年8站比賽中,i30總共幫助車隊獲得了五個車手分站冠軍和五個車隊分站冠軍,成就了北京現代一個新的黃金時代。當然這也要歸功于馬青驊、劉洋和崔岳等年輕車手出色的駕駛技術。特別是馬青驊,一位CTCC賽場的后起之秀。他分別奪得了第一、三、五、八總共4個分站的車手冠軍,最終以領先第二名林立峰29分的巨大優勢,奪得了年度車手總冠軍。出生于1987年的馬青驊曾是中國著名方程式車手,參加A1大獎賽與歐洲F3的經歷,更是讓他走到了大多中國車手難以企及高度。
和那些沒有開過方程式的車手不同,通過卡丁車和方程式賽車積累起來的賽道經驗,讓馬青驊對房車上手很快,他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賽車的性能,特別對賽車極限狀態的把握上,幾乎具有先天的靈敏感覺。他2010年首次駕駛房車參賽就以近1秒的優勢拿下排位賽桿位,實力可謂恐怖。然而在加冕首個中國量產車組年度車手冠軍后,馬青驊仍不忘感謝“良駒”i30賽車,他表示特別是這款賽車的操控能力和過彎的順滑程度,讓自己非常滿意。北京現代能夠在2011賽季再續傳奇,另一方面則要夸贊整個賽車團隊的精誠合作。賽車是一項團隊協作的運動,要感謝北京現代車隊技師們不分晝夜的辛勤工作,他們才是把i30調校打理好的幕后英雄。
文/中國汽車畫報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