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轉讓到合資合作,謹慎的德國曼(MAN)公司做出20年來最重要的戰略轉型。近日,記者從陜西重型汽車集團知情人士處獲悉,從年初開始,陜西重型汽車集團就與德國曼公司展開了進一步合作的接觸。這意味著在跨國重卡紛紛與中國重型汽車企業進行合資的情況下,德國曼公司的中國戰略也將步入一個新階段。
步步為營?
。吃拢比眨冎仄麅炔咳耸客嘎,雙方極有可能在今年5月陜重汽新基地建成投產之時簽署進一步合作的協議。據了解,2003年,中國500強企業之一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開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德國曼公司F2000系列汽車產品技術。隨后,雙方的合作進一步加速。2004年5月18日,陜重汽與德國曼公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全面合作及重卡技術轉讓簽字儀式。根據協議,陜重汽引進了全球暢銷的曼重型車駕駛室技術、底盤技術、驅動橋技術、模具生產制造技術。隨著對曼公司的技術引進,陜重汽也加快了新基地的建設。據了解,陜重汽年產3萬輛的新基地將于今年5月建成,基于曼公司技術開發的德龍系列產品也將全面推向市場。
此時,陜重汽和德國曼公司都意識到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今年1月18日,德國曼公司商用車總裁溫曼參觀了陜重汽北郊新基地。隨后,陜西省常務副省長趙正永在會見德國曼公司總裁溫曼時表示:“陜西愿意為德國曼公司到陜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希望雙方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意向。”溫曼則表示:“中國是一個潛伏巨大商機的市場,我們的斯太爾公司曾與陜汽有過非常良好的合作,現在我們要傳承這種友誼。”
在德國曼公司與陜重汽的合作意向逐步升溫的同時,德國曼公司與金華青年集團合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金華青年集團有關人士表示:“今年引進曼公司技術的重卡將會全面投產!睋ぃ鹑A青年集團從2003年與德國曼公司進行卡車方面合作的接觸。2004年8月25日,雙方宣布了全面合作的計劃。但是,由于曼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計劃相當保守,因此所謂的與金華青年集團的全面合作也僅僅停留在技術合作方面,并沒有合資項目。德國曼商用車輛股份公司高層人士薩莫爾森考對此表示:“與中國伙伴的合作要分步走!
輝煌難再?
德國曼公司調整中國戰略,意圖實現從技術合作向合資合作跨越,這種動力實際來源于中國重型汽車競爭格局的巨大改變。
1983年,德國曼公司的子公司曼-斯太爾公司(原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向中國轉讓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奧地利斯太爾系列重型汽車制造技術。由此,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高性能重型汽車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德國曼公司高層人士薩謬爾森表示:“當時幾乎沒有人能預見到斯太爾的發展前景,短短20年中,中國生產的載重15噸以上的卡車中,每10輛中就有8輛采用了斯太爾卡車技術。”據悉,目前至少有20萬輛斯太爾重型卡車依然在投入使用。
業內人士說:“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去的20年重卡市場就是斯太爾的天下。”
但是斯太爾技術畢竟是20年前的技術了,1993年4月,中國重汽斯太爾項目竣工后,斯太爾技術與世界先進重型汽車技術的差距就日益明顯。不僅如此,隨著近年來跨國重卡企業將目光紛紛轉到中國,包括沃爾沃在內的跨國重卡均采取了與中國重卡企業進行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合作方式,斯太爾品牌的弱勢更加顯現。
由于跨國重卡進軍中國的速度在加快,中國重卡市場出現了群雄混戰的局面,一汽、東風、中國重汽、北汽 福田、陜重汽、重慶紅巖、北方奔馳等七家最主要的重型汽車企業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目前,瑞典沃爾沃集團已經與七雄之中的前三強一汽、東風、中國重汽聯姻。依維柯也即將與重慶紅巖、上汽三方合資建立重卡基地。面對這種情況,僅停留在技術轉讓階段的德國曼公司感到了巨大壓力。2004年8月24日,德國曼商用車輛股份公司在京成立了注冊資本100萬歐元的曼商用車輛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來推進中國戰略。然而,業內人士卻尖銳指出:“這個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的世界頂級重卡制造商要想在中國恢復斯太爾時代的輝煌已經不可能實現,畢竟中國重卡市場在眾多跨國重卡企業紛至沓來之時,已變得越來越復雜,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經終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