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有關松遼汽
車重組的消息一直在沈陽當地流傳。
1996年上市的松遼汽車,至今已經歷了兩次資產重組。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當時香港天寶集團通過上海
中順汽車產業集團間接控制了松遼汽車的第一大股東沈陽松遼集團,香港
富豪周天寶成為松遼汽車的終極控制人。
2003年,在上海
中順操刀之下,松遼汽車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和產業整合,但現在看來,一切均收效甚微,繼2003年艱難保牌后,2004年中期,松遼將再度陷入虧損泥潭。7月28日,松遼汽車的一則公告亦稱:“為改變公司單一的主營業務,增加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本公司確有進行資產重組的意向。”
事實上,本報得到的消息表明,早在2003年,面對上海
中順的“不作為”,沈陽市政府開始為松遼汽車尋找下家,在牽手東風汽車未果以后,沈陽本地的一家企業已經納入視線,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聯姻東風汽車未果 當地人士透露,雖然松遼汽車自上市后一波三折,命運多舛,但卻一直受到當地政府的關注,上海中順能夠順利入主,亦得益于政府的牽線搭橋。
2003年7月,松遼汽車隨即進行了資產重組,公司以部分資產并配比一定額度負債后的凈額2500萬元參與沈陽中順汽車的增資擴股,占其變更后注冊資本的20%。沈陽中順為上海中順在沈陽的汽車生產企業,具有年產6萬輛汽車整車的生產能力,其生產的輕型客車已經投放市場。
當地人士認為,正是此次資產重組導致了沈陽當地政府的再度介入。主要原因一是在此次資產重組后,松遼汽車已經不再具有整車生產能力,主要業務變更為沈陽中順提供配套服務以及資產租賃收益,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來源空間不大。
其二是在資產重組中,松遼汽車將在原國家經貿委備案的汽車生產權生產者名稱更名為中順汽車,并歸沈陽中順所有,松遼汽車由此喪失了整車生產的資格。
“重組后業績不見起色,是當地政府決心再度重組松遼的直接原因。”這位人士說道。2003年底,松遼汽車主業業務收入僅為1571萬元,主營業務虧損達到了5600萬元,2004年上半年,公司也已經發布了虧損預警。
有知情人士向本報指出,鑒于上述情況,在上海中順的資產重組工作完成不久,沈陽市當地政府即著手為松遼汽車尋找再度重組的對象,并擬訂了相關方案。
金融辦的一位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當時談判的對象為東風汽車,開始時間大概在2003年8月左右,幾經周折,談判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政府方面卻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汽車產業為沈陽市第一支柱產業,選擇東風汽車也是基于這種考慮,既然松遼已經不再生產整車,把這個殼讓出來有什么不可呢?”金融辦這位人士說道。
據悉,當時東風汽車董事長苗圩數度蒞臨沈陽,與當地政府磋商有關事宜,雙方的框架性協議也在不久之后草簽。
按照這個框架協議,東風汽車借殼松遼汽車后,將把部分整車資產裝入,但一個前提條件是,2003年松遼汽車要保牌成功。此前,松遼汽車2001年虧損6200萬元,2002年虧損17000萬元,如果2003年繼續虧損,公司將面臨退市的命運。
當地政府接受了這個條件。隨后,2003年底,沈陽市蘇家屯區財政局將1億元現金打入松遼汽車的賬上,作為對該公司的財政補貼。而這1億元作為非正常性收益,使得松遼汽車當年扭虧為贏,實現凈利潤560萬元,保牌宣告成功。
這1億元即為上述金融辦人士所稱的“一定的代價”。之所以稱為代價,因為與東風汽車最終未能結緣,而1億元到了松遼的賬上,就如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
據悉,在松遼汽車保牌成功后,2004年初,東風汽車告知沈陽當地政府,該公司擬將先前收購的遼寧朝陽柴油機廠注入松遼汽車,而先前雙方商定的整車資產卻不再提起。
在此情況下,雙方協議隨即無果而終,“可能是談判受阻”,金融辦人士說道。8月9日,本報記者聯系到東風汽車漢口總部,但相關人士表示對此事不便發表意見。
沈鼓集團接手? 1億元的投入,當地政府欲罷不能,在稍作停頓之后,選秀工作又重新開始。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幾經篩選后,沈陽本地一家企業———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沈鼓集團)走進了有關部門的視野。
據悉,沈陽當地政府聘請國泰君安證券公司作為此次重組工作的財務顧問,多個相關方案已經報送有關部門。
沈鼓集團創建于1934年,是目前國內風機行業重點骨干企業,是沈陽市的贏利大戶之一。目前沈鼓集團在國內大風機市場的占有率為50%左右,2002年,沈鼓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3億元,2003年,沈鼓集團銷售收入為8.9億元,2004年預計15億元左右。
8月9日,沈鼓集團董事長兼
總裁蘇永強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他在電話中表示,關于松遼汽車的資產重組,他也只是聽說,但目前他本人沒有接到有關方面通知,所以對此事不便發表看法。
他表示,沈鼓集團此前沒有單獨上市的計劃,也沒有聘請相關中介機構進行改制和輔導。
而對于是否會介入松遼汽車的重組工作,蘇永強認為,那是政府方面的事情,與企業經營和他本人均無關。
而上述金融辦人士認為,現在還無法斷定松遼汽車的重組動向,因為這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但他接著強調:“雖然是企業行為,但政府在這里也有個配合的問題。”
松遼汽車方面對于上述事宜亦出言謹慎。公司董事會秘書孫華東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所有事項均已在相關公告中作了詳盡的披露,目前并沒有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一個可供參考的信息是,8月1日,松遼汽車發布公告稱,吳金坤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由劉興堂先生接任公司董事長職務。資料顯示,吳金坤代表上海
中順擔任松遼汽車董事長職務,任期為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此時離其卸任時間尚有5個月時間。
資料顯示,新任董事長劉興堂曾任沈陽轎車廠會計,沈陽
金杯公司財務處長、副總會計師等職務,同時有著沈陽市政府產業辦公室副主任的政府官員任職經歷。劉興堂的強勢入主,被當地人士認為是沈陽市政府全面介入松遼汽車資產重組的一個明顯信號。
1億財政補貼落到實處? 松遼汽車自1996年上市后,幾度因重組而生,又因重組而死,而此次又再度面臨一個生死的關頭。
有分析人士認為,沈陽當地已經兩年沒有新股發行,市屬大多數上市公司已經喪失了再融資資格,而ST松遼幾經起伏后,其殼再度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應在情理之中。
對于松遼汽車而言,總股本僅2.2億元左右,總資產亦不到5億元,在剝離不良資產之后,起死回生其實并不是難事。
而沈鼓集團如果能夠順利進駐,則一方面可以藉此直接進入資本市場,同時以其每年10億多元的業務收入,也將為未來的松遼汽車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該人士認為,香港天寶集團2002年之所以假道上海
中順進入松遼汽車,其中主要原因乃是看重松遼汽車的整車生產資格,而2003年重組時,松遼汽車已經將在原國家經貿委備案的汽車生產權生產者名稱更名為
中順汽車,其目的已經達到,如果后來者對此不再有要求的話,則中順退出不存在障礙。
“中順拿到整車生產資格后,如果退出的話,要價也不會太高。”這位人士總結道。這位人士還總結認為,對于沈陽當地政府而言,亦可以長舒一口氣。不僅可以把一家明星企業推向資本市場,同時困擾多年的松遼汽車問題得以最終解決,而最為關鍵的是,2003年空降到松遼汽車的1億元財政資金終于有了個說法。